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华夏时报记者 石飞月 北京报道
大模型的东风刮过,不仅让芯片企业、芯片代工企业及AI公司火了一把,还让此前有些沉寂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再次焕发生机,迎来新一波资本繁荣。10月16日,《华夏时报》记者从星动纪元处获悉,该公司近期完成了近3亿元的Pre-A轮融资,而不久之前,宇树科技、穹彻智能、加速进化等同类企业也刚刚吸了一波金。
与大模型一样,人形机器人现在也是政策层面大力扶持的产业。只是与大模型相比,今年人形机器人的融资规模还是差了一个量级。原因之一是,作为具身智能技术的主要载体之一,人形机器人自诞生以来就备受争议,“人形机器人无用论”也一直持续至今。因此不少投资人现在还持观望态度,有投资人表示,当产业发展到更成熟的阶段,自己或许才会下场投资。
融资事件密集发生
星动纪元本轮投资由清流资本、元璟资本、阿里巴巴联合领投,策源资本跟投,老股东联想创投、世纪金源、金鼎资本、泽羽资本、清控天诚持续追投,华兴资本继续担任独家财务顾问。资金将主要用来加速星动纪元具身智能技术的原生性突破性研发以及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并持续巩固该公司人才、技术壁垒和市场领先地位。
这也是星动纪元自2023年8月成立1年以来完成的第三轮融资,此前其完成了由联想创投领投,金鼎资本、泽羽资本、清控天诚跟投,老股东世纪金源超额追投的超亿元天使轮融资,以及由世纪金源领投,图灵创投跟投的数千万元种子轮融资。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去年大模型产业爆发后,与其相关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领域也迎来了繁荣景象和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
不仅是星动纪元,今年以来,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帕西尼、浙江人形机器人、银河通用机器人、加速进化、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穹彻智能等企业都收获了融资,而星动纪元和宇树科技还收获了不止一轮融资。据第三方机构统计,2023年至2024年8月国内已有具身智能及机器人相关融资事件101起,到现在则又多了几起。
“人形机器人发展了这么多年,依然没有形成大规模商用,其实之前这个行业沉寂了一段时间,但由于这两年大模型产业兴起,人形机器人也吸引了更多资本的注意力。”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星动纪元也是在大模型产业爆发后成立的公司,该公司创始人为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陈建宇,是唯一一家清华大学占股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星动纪元的第六代人形机器人“星动STAR1”最近刚刚结束了河西走廊之旅,它可以在古老的山地、草地、戈壁和现代的公路地形中腾空奔跑,快速运动,而在日常的测试中,这款机器人还能做到取物倒水、修剪花草,甚至遛狗和抚摸小猫。
陈建宇的目标是打造通用智能体,这样机器人才能在各行各业中发挥更大作用。这里的智能体,星动纪元方面对《华夏时报》记者介绍道,是对现实物理世界交互知识的建模和学习,该公司正努力做出一款“原生”的机器人大模型。“它并不仅仅是大语言模型的有限拓展,而是真正在大规模的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数据基础上训练,真正理解我们这个物理世界,并知道怎样控制机器人的身体去改造这、物理世界,实现我们制定的目标。”
有投资人仍持观望态度
人形机器人领域今年的确备受资本宠爱,但如果从融资总额和单笔最高融资额的角度来看,其水平不及爆火的大模型。
据第三方不完全统计,2024年前7个月,我国大模型超千万元融资达到近90起,融资总额超320亿元;而上半年国内机器人行业融资69起,已披露金额的融资事件中亿元级融资12起,机器人领域已披露融资总额总计约在75亿元左右。
此外,据已公开的融资信息,宇树科技今年2月获得的近10亿元的B2轮融资,就算今年单笔融资中偏高的一笔了,而在大模型领域,今年下半年,月之暗面就被曝完成了超3亿美元的一轮融资。
人形机器人投资规模不及大模型,与该领域的发展情况有一定关系。从发展历史来看,机器人的概念出现得很早,这个领域也存在多年,并不是突然出现的,一部分投资已经在过去这些年进入企业的口袋。但与此同时,这个领域至今还未形成真正的头部企业阵营,这一点与人工智能有很大不同,上一波AI产业热潮,出现了“AI四小龙”,而现在又有“AI六小虎”,头部企业的“吸金”能力明显更强。
而本质原因还是在于,尽管人形机器人概念十分火热,产业化过程或许会十分漫长。人形机器人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具身智能,用创新工场董事长、零一万物CEO李开复的话来说,具身智能要在短期做好难度很大。因此,创新工场投资了约6家无人驾驶公司、7家机器人公司,却没有投资任何一家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公司。
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代表性载体,这个产业形态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业内有看好的,也有不看好的。来自一家人工智能公司的内部人士就对记者指出,人形机器人的复杂性反倒加大了机器工作的难度,在很多领域,完全不需要一个人形机器人,尤其在工业领域,机械臂完全够用。李开复也认为,绝大多数应用场景并不需要人形机器人,炒菜机器人应该长得像锅,吸尘器也长得并不像人,没有必要。
但另一位人工智能企业的内部人士不这么想,在他看来,机器人正是AI的具象化体现,无论是B端还是C端,人形机器人都更符合人们对AI的想象。陈建宇也认为,人形是最通用的形态,也是通用具身智能体的最佳载体。“因为人类是这个世界上通用具身智能体的唯一现存实例,也只有人类能提供足够多的与这个世界交互的各类丰富的数据供模型进行学习。”
也许当人形机器人足够灵活和聪明的时候,更大规模的投资热潮才会到来。作为投资者,李开复就直言,如果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相关技术更成熟、更接近大规模应用的时间点,他也不排除会投资相关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