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1的比赛中,落后的赛车会紧跟前车,借助前车产生的低压尾流获得更大的推力,伺机等待超越。商业市场亦是如此,从追赶到伴行再到超越,后来者依旧可以实现跨越领先。
过去的40余年时间,从CRT到LCD再到现在的MLED,中国品牌成为全球电视市场的主导。现在,同样的故事也在智能手机市场上演。从屏幕、影像再到系统,中国手机厂商硬核技术创新进入井喷期,步入全面跨越时刻。
一个明显的信号是,过往在新品发布的PPT上,看到的多是对标苹果以及三方技术的堆砌。现在,在高密度的研发和技术的沉淀下,多方面领先已成为常态,不仅有自研影像、屏幕,更有系统层面的生态级跨越。
当然,跨越也需要勇气和技术的基底。如果说华为鸿蒙以及星闪等技术的推出,代表着中国手机品牌有能力引领,那么小米澎湃OS和小米14系列的发布,则代表着中国手机品牌的全面跨越。从验证、发展到引领,完成生态级跨越后,一个全新的小米正出现在大众面前。
先进创新井喷,国产手机超越苹果
2007年,第一代iPhone发布,开启了智能手机的新时代。往后的十余年时间里,智能手机进入到高速增长的赛道,催生出许多品牌的诞生。据Counterpoint统计的数据,在2017年鼎盛时期,全球智能手机市场700多个品牌互争雄长。
顺势下,大环境下的向好,创新力会被放小。当潮水退去,差距当即显出。近几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长逐渐见顶,用户换机周期也被拉长至43个月,无法满足市场对更高规格、设计、品牌价值与生态系统整合需求的品牌一个又一个落幕。统计显示,2017-2023年六年时间,全球近500个智能手机品牌淡出市场。
面对诸雄征战以及多变的乱局,唯有站在应对市场技术转型的最佳位置,才能保证不掉队。可以看到,以小米、华为为代表的国产品牌,经历过多年与苹果的对标后,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完成了从追赶到平齐再到跨越的转身,成为手机市场技术迭代的重要推动力,领跑在行业的第一线。
目标是动力,也能激发出潜力。就像雷军此前说的那样,“目标的力量是让你飞速成长,从而超越自我”。这两三年,在苹果挤牙膏式升级iPhone时,国产品牌先进创新井喷,在屏幕、影像等多方面实现了赶超。
众所周知,现在的手机性能更强、功能更多、屏幕更大、边框更窄,但随之也变得更脆弱,单单是换屏的费用就令很多消费者头疼。据了解,iPhone15 Pro Max的换屏费用超过了3000元,和一部中端旗舰机的价格相当。相比较下,小米则是从产品出发,通过自研创新,重新定义了手机的可靠性。
刚刚发布的小米14系列,搭载了自研的小米龙晶玻璃,在石英砂中加入特殊粉料配方,进一步提升了硬度。为了让屏幕玻璃不易碎裂,小米借鉴了陶瓷的微观结构,阻断裂纹扩散的同时,还能保证超高的透明度。不仅如此,在行业还在为了直屏和曲屏的方向相争时,小米龙晶玻璃解决了全等深微曲加工难题,四边四角连续相同弯曲半径,兼顾直屏的视觉享受以及曲面屏的顺滑手感。
屏幕上的可靠,给了消费者高度的安全感,而影像能力上的跨越,则是国产品牌对iPhone的一次全面领先。上个月,就在苹果将潜望式长焦作为iPhone 15 Pro Max的核心卖点时,殊不知国产手机在4年前便已实现相关技术的突破,小米、华为等多个品牌旗舰均已搭载更高变焦倍数的潜望式长焦。
另外,与传统相机品牌的联名优化,也让国产手机在驾驭光的能力上超越苹果,小米14更是实现了移动影像光学的跨越式升级。据介绍,小米14全系应用了新一代Summilux高速大光圈镜头,由小米与徕卡联合研发,综合计算光圈和像素尺寸后,小米14比iPhone15 Pro进光量大20%,小米14 Pro比iPhone15 Pro进光量大52%,即便是在复杂的场景下,也能精准地捕捉光。
一步跨越,十分技术
每一次跨越的背后,都有着某种必然的因果。在消费电子市场,无数个案例都在表明,技术力是主导产业发展和行业地位的关键。面对波动,存活下来的密钥也唯有持续保持创新力,确保自己能够不错过掌握下一代技术的机遇。
可以看到,这两年国产手机品牌硬核创新成果不断,从鸿蒙到卫星通信,再到小米14系列实现对苹果的跨越,这一切正是来自对未来技术的主动探索和拥抱。一步跨越,十分技术,从屏幕到影像再到系统等多层次的创新,每一次微小的提升,背后都是长期技术投入的结果。
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小米高居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第三位,国产品牌的第一名。从创业公司到全球化上市科技企业,小米坚守对技术的投入,用初创的十年时间,验证了自身商业模式的正确性。新的十年,还将加大底层技术的深耕,目标成为全球新一代硬核技术领导者。
做一家“先进有实力”的全球化中国科技企业很难,小米的目标很大,提出这个目标也需要很大勇气,但在技术投入上的沉淀和长期主义,也让这个目标变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数据显示,自2017至2022年,小米研发投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8.4%,2023年全年的总研发投入将超过200亿元,2022-2026研发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截至目前,小米技术研发进入12个技术领域,包括5G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在软件系统、电池管理、显示技术、自研芯片等领域,实现了关键的突破。
长期的投入,也让小米在知识产权领域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截至2023年3月31日,在5G领域,小米全球授权专利数超3.3万件。与此同时,多年来,小米还一直在推进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深耕基础研发,引入院士专家团队、牵头3C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截至2023年6月,小米的研发人员数超1.6万人,占员工总数近52%。
从第一代小米旗舰机,到小米14系列,每一代的创新突破,都成为小米技术力的最好答卷。 两年前,雷军宣布,小米高端手机正式开始对标苹果,向苹果学习。在超高的“研发密度”下,小米13系列便在屏幕、影像等方面实现局部超越。
2023年,小米先进技术跨越式井喷期到来,小米14系列实现了对苹果的全面跨越。更为重要的是,全新小米澎湃OS的发布,也让小米完成从“手机 X AIoT”到“人车家全生态”关键跨越,引领行业进入AI万物互联时代,成为中国科技领跑全球“第二条路”的引领者。
小米的生态级进化,中国手机厂商的全面跨越
发现,是一项无止境的任务。当下,网络技术正处于一个升级换代的时刻,这一次的革新也将引领AI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新的时代,往往伴随着新的需求,同样也需要一个新的数字底座。
AI万物互联时代,谁控制了操作系统,谁就掌控了未来的主动权。但是,做系统不易,它不单纯是技术的问题,更是对创新和生态能力的考验。如果说硬件上的超越,代表了小米的技术力,那么小米澎湃OS的落地,则是小米全面跨越的真正信号。
在今年的年度演讲上,雷军指出,“只有认知突破,才能带来真正的成长。”从硬件创新到生态级跨越,小米澎湃OS成为全球第一个“人车家全生态操作系统”。这一步升级,也代表着中国手机品牌的全面跨越。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的操作系统之路早在13年前便开启。2010年,小米的第一款产品MIUI正式诞生,成为小米探索操作系统的开端,得到了全球累计超10亿用户的认可,更有粉丝将友商的手机刷成MIUI,只因顺畅的体验。
之后,随着IoT业务的启动,小米先后发布了IoT设备连接协议和自研的Vela OS,后者的装机量已达2000万台以上。到了2019年,小米开始并行研发纯自研通用系统Mina OS。2021年,小米官宣造车,又开启了车机OS的研发。
AI万物互联时代,需要的是一个统一的底层操作系统。发展至今,小米也已经拥有了跨200多个品类的巨大智能生态,因此统一系统是一道必做题。换句话说,告别MIUI,纵有万般不舍,也是为了更好的开始和生态的崛起,而小米澎湃OS就是为AI万物互联而生的操作系统。
2021年,小米决定统一MIUI、Vela、Mina、车机OS四个系统的软件架构,操作系统底层合并完成。10月26日,小米澎湃OS正式发布,基于深度进化的Android以及自研的Vela系统融合,彻底重写底层架构,成为未来百亿设备、百亿连接的公有底座。虽说只是打磨了2年,但小米澎湃OS从2017年就开始布局研发,凝聚了数千名工程师研发探索的心血,既能用在智能手机上,也能用在智能汽车和百亿AIoT设备中。
除了在人车家全生态的打通,小米澎湃OS的领先还在于与自研AI大模型的深度融合,使其可以实现自感知自决策的互联互通体验。这也是小米澎湃OS架构设计之初,就明确的四个目标之一。借助AI赋能,成为整个生态的“智能大脑”,为用户提供主动服务。
需要指出的是,小米AI大模型不是噱头,而是长时间真金白银投入后的成果。小米60亿参数的自研大模型已经实现了端侧部署运行,部分场景性能媲美极大参数量云端大模型。过去6年,依靠3000多人团队的共同研发,小米AI技术已全面赋能了从手机、汽车、AIoT、机器人等多个业务板块。
融合了AI大模型后,小米澎湃OS自此重塑系统应用,HyperMind能够通过AI能力自主理解用户的使用偏好和生活习惯。比如,系统会根据用户的出行时间点自动生成相应的通勤建议。当多场景以及高频率的使用后,AI大模型加上万物互联的能力,会让小米澎湃OS打破生态连接隔阂,在人车家全闭环场景下更懂用户。
回顾小米13载发展史,敏锐的嗅觉,让小米抓住了每一次发展浪潮。对技术投入的长期主义,使得小米的软硬件能够快速落地。AI万物互联时代到来之际,小米又一次成为领跑者,借助澎湃OS链接万物的能力,拓宽了智能世界的边界,引领万物互联生态的深度进化。这是别的操作系统做不到的,也是难以企及的。小米的这一次跨越,也成为中国科技在全球崛起的高光时刻。
雷军说过,“只有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应对未来所有挑战”。小米澎湃OS的生态级跨越只是开始,“人车家全生态”还将释放出更大的动能,更多的跨越时刻也将一一涌现。(本文首发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