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其价值无人否认,但其应用常常引发争议。未来谁能有效破解产业创新和风险防范之间的难题,实现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谁就将在新一轮的人工智能发展中取得领先地位。上海要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要从应用机制、制度保障、产业治理等方面加快改革创新,力争率先破局,牢牢占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新赛道。
大胆试点、谨慎推广
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是驱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之两轮。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要将这些新型技术转化为万亿级别的产业集群,还需要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商业化落地。上海具有极为丰富的应用场景,具有巨大的技术商业化潜力,但面临着许多制度性障碍。面对此形势,上海要迎难而上、奋进直追,为各项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创新应用营造既宽松灵活、又安全可控的应用环境,让人工智能企业勇于跨出从技术到产业的临门一脚。
为此,上海可以建立分级分类的应用推广机制,加快各类新型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场景的试点。对于低风险的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重点是加快建立快速行政许可和注册审批机制,促进先行先试,特别是应当鼓励公共部门和国有企业率先购买和使用新型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全社会应用;而对于具有较高风险的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重点是鼓励相关企业、机构和园区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在特定区域和特定范围开展测试、试验和试点,待应用更加成熟、风险得到释放后再进行大范围推广,从而既形成全国以至全球的人工智能“首发效应”,又能实现安全风险的可控制。
创新制度、强化保障
在推进人工智能应用试点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人工智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经营风险。特别是当前人工智能被全社会所关注,一旦出现事故就会迅速成为舆论热点,给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形成巨大压力。许多企业因此举步不前,使得一些重大技术难以落地。科技保险正是为破解这一难题而出现的一种新型保险制度,它能使高投入、高风险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和应用中发生损失后获得补偿,从而分散风险促进创新。上海应当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建立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保险体系,降低创新型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营销风险和用户的使用顾虑,突破推广应用初期的市场瓶颈。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的保险往往只覆盖产品价值链中的若干个环节,而人工智能的科技保障可以覆盖所有环节。以汽车保险为例,普通机动车保险公司一般不负责赔付由于车辆本身质量问题造成的人身和财产损失;但对投保了科技保险的自动驾驶汽车而言,只要发生事故,无论责任在于驾驶者,还是在于汽车生产者、智能系统开发者、网络平台服务者,保险公司都可以赔付,从而让智能汽车的生产者和使用者都能减少后顾之忧。同时上海还可借鉴欧盟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中的经验,建立人工智能风险保障基金,在科技保险的基础上提供补充赔付保障,进一步分散人工智能产业的风险。
多元参与、协同共治
回顾现代科技的发展历史,许多新兴技术都曾在产生之初因安全问题而饱受争议,但并未阻止其普及应用的脚步,而是实践中逐步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同样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固然需要有效防范风险,但也不能因噎废食,为求得绝对安全而拖延创新。产业创新和风险防范冲突的背后,是各利益相关方有着不同的诉求,企业关注营利,民众关注安全,政府关注公平,忽视其中任何一方的诉求都不利于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实现人工智能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在产业创新和风险防范之间寻找一个社会各方都可接受的平衡点。同时新一代人工智能依赖大量数据集训练所生成的算法,具有很强的“黑箱”特征,即使是开发者也未必能理解和解释其运行规则,而这种“雾里看花”的运行模式又会放大公众对人工智能的风险感知,开发者、使用者和监管者必须通过直接、持续、理性的沟通,才能消除分歧、形成共识。
为此,上海应当建立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民众共同参与的人工智能治理机制,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各方能对重大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开展深入和充分对话,弥合认知差异和利益分歧,既要避免“技术中心主义”带来的人工智能技术滥用,也要避免过度谨小慎微而延缓产业发展步伐,最终形成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社会合力。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
作者:丁波涛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丁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