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耕春种到夏管秋收,农作物生长的全流程都能实现远程控制、全程监测。如今,这一构想正在昌平区现代农业发展中变为现实。10月28日,北京市首个“无人农场”应用场景示范基地仪式暨蔬菜“无人农场”白萝卜应用现场观摩活动在昌平区阳坊镇金太阳农场举办,无人农机正“慧”就秋收新图景。
何为“无人农场”?耕种管收环节实现无人作业
2022年为积极探索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新路径,昌平区科委、昌平区阳坊镇、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三方团队通力合作,共同建设了北京市首个生产型蔬菜“无人农场”。该农场目前总面积40余亩,通过“农机-农艺-智能”的深度融合,实现了覆盖平整地、起垄、移栽、水肥、植保、收获等全流程环节的无人化作业,85%以上都实现了数字化自主管理,节约人工成本 8.2 万余元。
“主要为解决当前农业作业非标化等问题,提供智能化、数字化农业解决路径。有了无人农机帮忙,上百亩田地只需2-3人管理。”昌平区科委副主任刘瑞冬说,农忙时节,插秧、收获等“黄金期”往往就只有几天,错过了便会耽误生产。无人农机能够很好解决人力问题。
在此基础上,今年区科委把农业科技技术的示范应用作为2023年度一项重点工作,重点推进“露地蔬菜无人农场技术的应用示范”数字应用场景项目建设,建设了“无人农场”应用场景示范基地,引导科技要素和现代生产经营要素向农业生产一线集聚,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示范引领。
“无人农场”有多智慧?精度可控制在厘米级
在金太阳农场,机器轰鸣,一派忙碌景象。走近细看,才发现在田间劳作的只有一台台各式各样的农业机器人,整地、植保、巡检……它们有序而熟练地完成各个环节,令人啧啧称奇。“这款蔬菜全程无人化平台是今年首次亮相,是在传统拖拉机的基础上把驾驶舱去掉,实现了生产过程中智能化的提升和改造。”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华瑞告诉记者,蔬菜全程无人化平台整体作业轨迹精度可控制在厘米级,人力投入总成本大幅降低。同时围绕平台可以构建出各种各样机型和机具适配的解决方案,既降低了体积和空间,也进一步降低了农机的制造成本。
在农场另一侧,随着白萝卜收获机的缓缓前进,一垄垄萝卜破土而出。“我们在去年基础上,把单行改成了双行的采收方式,进一步提升了作业效率和适配程度。同时我们还研发了采运一体的解决方案,减少在田间运输中人力成本的投入。”据介绍,通过技术应用,将进一步减少生产环节的人工投入85%以上作业环节,实现了数字自主化作业管理,可节约人工成本82430元。此外,每亩可产 6000斤白萝卜,进一步推动了蔬菜产业机器换人目标的实现。
“无人农场”未来发展?搭建展示与培训平台
之所以能让这些“大铁牛”有序地忙碌,全凭田埂边几名年轻人操控手中的遥控器。只见他们在屏幕上轻点几下,无人农机便自动调整方向、速度等参数,高效完成田间作业。
作为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智能化管理岗位的科学家,吴华瑞告诉记者,无人农机操控看似简单,实则背后需要大量的“黑科技”支持。农场无人农机搭载了北斗高精度定位等多项新技术。此外,要想实现“无人农场”智慧种田,预先要在田间乡道上空完成高精度空间数据采集,建立数字化的底层模型,从而为农机自动驾驶、无人机喷洒作业提供自动地图导航支持,规划路线精准行驶和飞行。
在农业种植中,为了给土壤健康状况把脉,需要进行土壤监测。对此,农场还研发出了土壤信息测量和采集产品——“户外蔬菜小喇叭”,让生产者随时随地了解现场,提升了精细化管理水平。“只需一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把土壤的各方面数据看得一清二楚,什么时候施肥、浇水只要轻轻一点就好了。”吴华瑞说道。
据介绍,农场还将探索“无人农场”与乡村旅游、中小学社会大课堂相结合,通过“无人农场”现场培训,提高大众对智慧型现代农业的认知度。提供蔬菜长势巡检、农机自主作业与智能避障、蔬菜采运一体化作业、多机协同编组作业等无人化生产的观摩示范。同时,开展蔬菜“无人农场”数字化展示平台建设,实现农场气象数据、环境数据、土壤数据、作物长势数据、水肥控制、农机作业调度控制、作业指令下达等集中“数据云”管理与控制,形成全景象无人作业历程,通过数字化手段构建常态化展示与培训平台。
昌平区科委副主任刘瑞冬表示,近年来,区科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法规,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系列部署,加强资源配置,各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广泛参与,形成推进合力,全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成效显著。接下来,在满足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昌平区将努力为“无人农场”的大规模应用做好技术储备、市场准备和人才储备,争取早日实现数字农业领域突破性进展,为农业领域及上下游产业链带来新增长点。
编辑/谭卫平
下一篇:英特尔新处理器跑分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