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0月31日报道 据《日本经济新闻》10月30日报道,安斯泰来制药公司使用双臂机器人实现了iPS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培养作业的自动化。公司已经向监管当局申请利用机器人制造医药产品,目标是在2026年之前提供用于临床试验的药物。如果人工作业改由机械设备完成能够减少错误的发生率,那么iPS细胞培养的成功率将比现在提高6成以上。一旦实现商用,将有助于iPS细胞在更广泛领域的使用。
安斯泰来使用的机器人“Maholo”,是由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创立的新兴企业、安川电机子公司机器人生物学研究所(简称RBI)研发。
只见Maholo丝滑地移动两只手臂,使用移液管注入溶液,移动细胞培养板。据说比起独臂机器人,这种双臂机器人可以在更小的空间内重现人类的动作。
iPS细胞在培养增殖后,需要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分化为神经细胞、血液细胞。这种工作离不开研究人员熟练的手上功夫,但也会存在误操作。因为温度等微妙的条件差异,存在分化后与目的用途不匹配的风险。
即使是像手抖一下这种极其轻微的动作,Maholo也能够保持一定的角度和速度来正确操作工具,从而大大提高细胞培养的成功率。
如果使用可以24小时、365天满勤开工的机器人,将可以反复开展高精度实验,对比更多的实验室培养条件。再加上与人工智能的配合,有可能在相同时间段里完成百倍甚至千倍于以往实验规模的实验。
一旦开始进行细胞培养,就必须为促进代谢创建适宜的环境,有时候需要连续工作数周甚至是数月,而且周六日也不能休息。然而引入机器人后,研究人员可以远程监控,从而减少通勤之劳。
安斯泰来早在2017年就开始引入机器人从事利用iPS细胞的新药研发。2023年,该公司开始就机器人参与制造药物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公司原料药研究所所长山口秀人说:“研发周期缩短数月,产品的上市时间将可以提前。”
细胞医疗是安斯泰来公司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除进行老年人常见“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细胞药物治疗试验外,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推进相关研究。
由机器人制造的细胞药物走向临床还需获得监管当局的审批。据安斯泰来内部人士所说:“细胞分化通常是手工操作,几乎没有机器人自动化的例子。”
为此,该公司将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日本医药品医疗器械综合机构协商,计划2026年左右供应Maholo制造的用于临床试验使用的新药。
其他制药巨头也在加紧引进机器人。10月,中外制药在其位于横滨市的研究设施开启使用机器人的实证实验。通过与欧姆龙合作,力争实现细胞培养等环节的自动化。机器人会自动在研究室内巡视,并将实验用试剂等搬运到显微镜、离心分离机、冰箱等设备上。
细胞培养板的移动已经由机器人实验性地承担。此前,中外制药引进了将复制基因的工序自动化的系统,通过在夜间工作,将抗体基因的生成时间从过去的5天缩短到3天。
据说,药品研发通常需要十年以上,且成功率仅有三万分之一。德勤咨询公司熟悉药物研发现场数字技术应用,其执行董事根岸彰一表示:“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使用将提高药物研发的水平和效率。如果能够节省人力,则有望增加研究人员之间相互合作实现技术革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