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四出嘻可怕,谁击万鼓何雷硠。
清代文学家赵冀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真是由于前辈们的不断创造,我们才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可话说回来,即便今天的科技成果再先进,百年之后仍然显得有一些陈旧。在品史君看来,这段话放在东汉科学家张衡身上一点不为过。
不知道诸位有没有听过这个人的名字,但绝对听说过他发明的东西——地动仪。正是因为这个东西,也让张衡满身光环。它就像一个酒樽一样,内部藏满了各种各样的机关,下方还有八个蟾蜍。一旦发生地震,酒樽身上附着的龙嘴里的铜珠就会吐出来。
2017年秋天,统编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关于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内容被删除,引起了许多家长们的热议。当时中科院院士傅承义进行了回怼:“房梁上掉块肉都比这强,早都该删除了”。这也让品史君非常疑惑,难道张衡的地动仪掺假了?
真实性存疑
张衡出生于东汉时期,地震频发。因为科学生产力比较落后,许多老百姓都认为这是老天爷在惩罚人类。当时身为太史令的张衡愈发感到不对,他决定发明一种东西可以掌握全国的地震动态。在经过长时间的信息收集和科学研究后,候风地动仪成功问世。
此时也不过公元130年左右,欧洲第一台地动仪的问世都到了19世纪了,这也足以看出中华文明的先进程度。汉书上对其也是有着明确的记载,其中还记录了陕西商洛发生地震,候风地动仪成功检测了出来。在这次检测商洛地震之后,史书中对地动仪的记载彻底消失了。
一段历史的真实性,要依据两种东西:一种是史书文献,另一种是出土文物。张衡出生于东汉时期,我们对其也是从史书上了解,包括地动仪也是,并没有真正地流传下来。人们并没有发现,为什么可以说其有?所以这个东西存在的真实性,也引起了人们的质疑。
地震仪仿品
这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重点,也是移出教科书的直接原因。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此时急需一批有代表性的文物来表现中国灿烂的科技文化。强烈的呼声下,张衡地动仪的复原被提上了日程。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的王振铎,成为复原队伍中的“领头羊”。
在整个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经过长达两年的研究,地动仪终于被“制造”出来。当时在国内引起了不少的轰动,引来了许多科学家们的参观。教育部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在全国中小学教科书上便立即将其编入进去。可话说回来,这个东西真的可以检测出来地震吗?
当时有国外科学家对这个模型进行了分析,王振铎采用倒立的“直立杆原理”,这是缺乏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即便史书中对张衡的地动仪都记载,但也只是外部描述,至于内部结构我们无从得知。所以依靠这个东西去检测地震,这种说法是十分荒谬的。
品史君说
说到底,张衡的地动仪之所以被删除,一共有两点:第一点是真实性存疑,毕竟没有出土的文物证明其存在;第二点教材上呈现的地动仪是“仿品”,制作人为王振铎,根本无法检测出地震,那放在教材上的意义又是什么?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不难理解院士说的那句话。
不过在品史君看来,现代人无法研究出来这个地动仪,那也只是现代人对其的理解。说不定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东西真的“呈现”在世人面前了呢?等它的验震性真的确定了,我们再编入教材也不迟,你认为呢?
我是品史君,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也对文化感兴趣,不妨为我留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