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度授时中心,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大科学装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落地建设;新材料陕西实验室、西安理工大学科创城等中试平台(基地)、新型研发机构等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有序推进;丝路科学城拔节生长,成为西安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实体见证……
在过去的一年里,西安的创新热潮持续高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步伐加快,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双中心”获批建设以来,西安市加快推进“双中心”成形起势,从平台建设、未来产业布局、人才引培、科技金融结合、创新生态营造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工建设,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显著增强。“一核两翼”的西安综合性科学中心,“一核一圈一带”空间布局的西安科技创新中心正在成为西安高质量发展最前沿,为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西安力量。
“聚链成群”正当时 光子产业强劲崛起
光子产业是陕西省制造业24条重点产业链之一,也是西安市加快“双中心”建设的新兴产业。在“双中心”核心承载区的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光子产业“聚链成群”,发展势头强劲。
成立于2015年的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化合物半导体领域,打造了“公共平台+技术服务”的创新运营模式。从成立到现在,先后服务了70多个项目团队,有40多家光电芯片领域初创企业入驻先导院,其中有多项成果及产品实现了进口替代,填补了国内空白。西安“双中心”获批不久,光电子先导院正式入住新建的工程平台,平台拥有核心设备100多台套,洁净厂房4000多平方米,形成了基于化合物半导体的柔性工程创新平台能力,能够为创新主体提供从研发、中试到检测的全流程技术服务。
“我们的平台已经从原来的研发平台升级为了工程平台,共同为光电子芯片产业的创新创业者提供全链条的技术服务,并与他们携手推动光电子产业的发展。”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军红说。
随着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加快,以光子产业链为代表的重点产业聚集效应开始显现。
2024年11月3日,在2024硬科技创新大会光子产业峰会上,深圳瑞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洛微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省外企业现场签约,落户西安。
“落户西安是公司拥抱产业链‘大家庭’的重要布局。外延材料、晶圆制造等产业链上游资源在西安,这里有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深圳瑞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汪洋说。
被吸引来的还有总部在北京的中智科仪科技有限公司。这家企业研发的“逐光”系列产品,填补了我国在超快时间分辨成像领域的空白,支持了数十个国家重点项目的实施。
目前,“双中心”核心承载区丝路科学城已经聚焦光子材料与芯片、先进激光与光子制造、光子传感三大产业领域,汇聚了各类光子企业168家,核心产业规模近200亿元。聚“光”成炬,驭“光”而行。炬光科技、莱特光电成功登陆科创板,立德红外、中科微精加速筹备上市。在“双中心”建设的加持下,脱胎于西光所,加速于先导院,借势于园区服务,一批光子企业脱颖而出、由小变大。
重点项目强力牵引 “双中心”展现硬实力
在丝路科学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建筑不仅是城市天际线的延伸,更是西安高新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实体见证。其中,科技金融集群总部润禾中心项目以其5A级智能新型总部大厦的定位,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该项目坐落于未来之瞳南侧,紧邻永安渠商旅文化街区东侧,目前已全面封顶,预计2026年初将正式投入使用。
“润禾中心不仅追求建筑美学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更致力于成为绿色健康、科技化、智能化的典范,已荣获LEED‘铂金级’预认证,并有望获得国际LEED、WELL双‘铂金级’认证,为科技金融集群总部树立了新的标杆。”项目负责人王晓明自豪地对记者说道。
而芯派智能电源电驱系统创新中心项目,则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又一重量级布局。目前,2#厂房已顺利封顶,其他厂房及宿舍楼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计划2025年12月底前竣工投产。该项目将建设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本体及控制器的生产线,并配备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旨在成为全球首个涵盖半导体器件、汽车电子系统、整车制造等全产业链的研发测试平台,为国产半导体产业化验证和规模商用提供强大支撑,助力打造国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集群。
与此同时,丝路软件城的建设同样不甘落后,正以拓尔微电子产业基地项目为代表,加速推进集成电路产业的集聚与发展。该项目总投资4.9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研发楼、实验楼及园区配套服务设施,旨在提升高性能模拟及数模混合领域集成电路的设计研发能力,加速产品产业化进程。
拓尔微电子产业基地项目负责人高博介绍,目前项目主体结构已封顶,二次结构、砌体结构及屋面钢结构均已完成,为后续的研发与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了解到,西安科学园孵化器一期项目聚焦“双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目标,积极打造丝路科学城原始创新高地。总投资约9.9亿元,总建筑面积11.48万平方米,目前主体已完成施工。项目建成后将满足大科学装置和科研院所高能级创新平台项目需求,优化提升园区配套功能。
“双中心”核心承载区 未来之城拔节生长
走进西安丝路科学城,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一个个重点项目拔节生长。
在西安领充新能源总部基地项目现场,工作人员正在紧张施工。项目旨在打造集光、储、充、放、检于一体的绿色零碳园区。项目建成后,主要进行新能源微电网、工程机械车载充电、智能检测生产线的研发与检测。
“金波科技高端电连接器及微波器件制造基地项目厂房主体已全部封顶,正在加快进行内部装修及部分设备调试等工作,预计月底前搬迁。”在上述项目现场,金波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延伸电子信息产业链,推动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聚集,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在大力加码优势主导产业的同时,西安还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提速“双中心”核心区建设,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科学园和智能制造园是西安高新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空间。走进位于科学园和智能制造园的碳基先进材料产研一体化基地项目,3个厂房地下结构及上部钢结构框架已完成施工,生产线设备采购工作已启动,预计2025年下半年竣工试运行。
项目将采用石墨烯技术对锂离子电池以及相关材料进行改性,有效提升产品的快充性能、循环性能、倍率性能以及高低温性能等诸多性能,满产后年产值超30亿元,将有力提升西安高新区石墨烯产业的竞争力。
随着“双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核心承载区丝路科学城总面积占地15.6平方公里,产业人口43.7万人,通车道路117公里,硬科技产业区已聚集近4000家企业,形成光电子、新能源汽车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汇集三星、比亚迪、中兴通讯、奕斯伟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高精度授时中心,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大科学装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落地建设。培育形成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增材制造、机器人、卫星应用五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生命健康、类脑智能、氢能与储能等一批未来产业。
截至目前,西安市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400多家,两院院士69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100万人。累计建成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448个,其中全国重点实验室30个。西安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突破1.3万家和1.6万家,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逐年增加。
今年,西安市将聚焦“深化六个改革”重点任务,把高质量建设“双中心”作为立市之本,推动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随着“双中心”建设的推进,不沿边、不靠海的西安,在新的机遇下,正在一步步走向更大的发展格局,为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西安力量。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张海珊)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