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消息在科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据外媒报道,有一颗直径约100米,名字为2024YR4的小行星,有可能在2032年撞击地球。为此,联合国还首次启动了《行星安全协议》。那么,2024YR4小行星到底是如何被发现的?
2024年12月27日,位于智利的“小行星地面撞击最后警报系统”望远镜,捕捉到了一个神秘的天体,科学家将其称为2024YR4小行星。据初步估算,2024YR4小行星的直径在40至100米。
发现2024YR4小行星后,包括欧洲航天局和美国宇航局在内的天文学家,都对这颗小行星展开了24小时不间断的追踪观测。
根据欧洲航天局的计算,2024YR4小行星有大约1.6%的概率,在2032年12月22日和地球来一场“亲密接触”。虽然这个概率听起来不算高,可是这颗小行星一旦撞击地球,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大家如果不信的话,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些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例。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上地球,引发了火灾、地震、海啸等灾难。尘埃遮天蔽日,大量的动植物因此死亡,统治地球1.6亿年的恐龙也就此灭绝。
而在1908年,一颗直径约50米的小行星,在俄罗斯通古斯地区上空解体爆炸,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颗广岛原子弹,2000多平方公里的森林被夷为平地。
至于2024YR4小行星的威力,经过科学家的估算,其空爆威力相当于大约8兆吨TNT。要是它在海上爆炸,掀起的巨浪可能会引发海啸,沿海地区的人们将面临灭顶之灾。要是在陆地上爆炸,那爆炸中心周围的区域,恐怕会被直接从地图上抹去。
面对2024YR4小行星潜在的威胁,人类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就像前面说过的,联合国首次启动了《行星安全协议》,明确了各国在监测、预警、防御等方面的责任。
那么,假设2024YR4小行星真的撞击地球,人类要怎么办?
第一种方法是采取爆破,简单来说就是发射配备高能武器的航天器,在合适的时机对小行星进行精准打击,让它分裂成无数小碎块。这些碎块在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大部分会因为与空气的剧烈摩擦而燃烧殆尽,从而减少对地球表面的威胁。
第二种方法就是改变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可以发射一艘质量较大的航天提,让它靠近小行星。利用航天器自身的引力,像拖车一样慢慢改变小行星的运行轨迹,使其偏离撞击地球的轨道。
虽然2024YR4小行星在2032年,有1.6%的概率撞击地球,但是大家也不需要过于担心。因为按照人类科技水平的发展,未来防御一颗直径100米的小行星,还是有办法做到的。
注:以上内容源自“科普说”,以下内容由“讲地又讲理”整合自网络。转载请注明。
做完题再走
北京时间2024年9月4日13时41分,科学家发现并预警一颗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2024RW1,随后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进行接力追踪观测,11小时后小行星2024RW1在菲律宾高空解体爆炸。下表为部分接力观测天文台的位置及海拔。完成下面小题。
天文台 |
经纬度位置 |
海拔 |
美国莱蒙山天文台 |
110°57′W,32°46′N |
2791m |
我国阿里观测站 |
79°42′E,33°23′N |
5100m |
我国盱眙观测站 |
118°28′E,32°44′N |
180m |
澳大利亚赛丁泉天文台 |
149°03′E,31°16′S |
1165m |
1.预警小行星2024RW1撞击地球需多个国家接力观测的原因是( )
A.太阳活动 B.太阳辐射
C.地球自转 D.地球公转
2.小行星2024RW1解体爆炸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赛丁泉天文台太阳高度最大
B.阿里观测站的自转角速度最大
C.盱胎观测站当天的白昼最长
D.莱蒙山天文台与阿里站日期相同
【解析】1.由材料可知,北京时间2024年9月4日13时41分,科学家发现并预警一颗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2024RW1),11小时后(2024RW1)在菲律宾高空解体爆炸。从发现到高空解体爆炸,历时11小时,由于地球在不断的自转,小行星与地球表面的相对位置一直在变化,因此需要多个国家进行接力追踪,C正确;与太阳活动、太阳辐射、地球公转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2.由材料分析可知,2024RW1解体爆炸时,北京时间为2024年9月5日0时41分(13时41分+11小时)。读表可知,阿里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经度约为80°E,位于东五区,区时是2024年9月4日21时41分,莱蒙山位于西八区,此时日期是9月4日8时41分,两地日期相同,D正确;赛丁泉位于澳大利亚东部,为东十一区,此时区时为3时41分,是晚上,此时只有莱蒙山位于白天,太阳高度最大,A错误;除极点外,地球自转角速度处处相同,B错误;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南半球昼短夜长,阿里、莱蒙山、盱眙都位于北半球,阿里纬度最高,白昼最长,C错误。故选D。
2022年暑期上映了一部中国科幻电影《独行月球》,讲述人类为抵御小行星撞击地球,在月球部署了月盾计划。当陨石提前来袭,全员紧急撤离时,维修工独孤月因为意外,错过了撤离通知,一个人落在了月球。不料月盾计划失败,独孤月成为了“宇宙最后的人类”,开始了他在月球上破罐子破摔的生活……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3.月球表面上坑坑洼洼,有很多峡谷,电影中多次出现主角掉入大坑中的镜头。这些坑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陨石撞击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4.独孤月在月球生活期间,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A.行走如跳远 B.朝霞、晚霞
C.日食、月食 D.电闪雷鸣
5.(原创)目前人类在月球上没有发现液态水的原因是( )
A.月球离地球较近
B.月球的密度较大
C.月球昼夜温差大
D.月球离太阳较近
【解析】3.在星际空间游荡的质量、体积较小的陨星体受月球引力吸引撞向月球,由于月球表面没有大气,陨星体可以长驱直入冲向月面,月面遭受高速撞击而形成坑穴,所以月球表面上坑坑洼洼主要是指月球表面的陨石坑,C正确;月球表面没有大气,缺乏液态水,没有冰川,故没有流水、风力、冰川的侵蚀作用,ABD错误。故选C。4.因为月球的质量太小,导致月球的引力不足,引力大约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在月球上行走如跳远,A正确;霞是因为日出和日落前后,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当空气中的尘埃等杂质越多时,色彩越显著,而月球没有大气层,所以没有这个现象,B错误;日食现象是月球处在太阳与地球的中间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一部分光从而形成的日食现象;月食是因为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所以出现了月食。在月球上看不到月食、日食,C错误;雷电是发生在大气层中的声、光、电并发的一种物理现象,月球上没有大气层,因此不会有电闪雷鸣的现象,D错误。故选A。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月球缺乏大气层,昼夜温差非常的大,极端的温度变化导致液态水迅速的蒸发或者凝固,C正确;月球离地球较近说明月球应该属于允许液态水的温度范围内,故月球离地球较近不是月球上没有发现液态水的原因,B错误;与地球相比,月球的密度较小,B错误;月球离地球较近,故月球离太阳位置适中,D错误。故选C。
近地小行星指的是运行时轨道与地球轨道接近甚至相交,且与太阳距离在1.3个天文单位(天文单位是天文学中计量天体之间距离的一种单位,其数值取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以内的小行星。这种类型的小行星可能会有与地球撞击的危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近地小行星大多来自( )
A.水星轨道以内的区域
B.木星和土星轨道之间
C.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D.天王星轨道之外区域
7.近地小行星存在与地球碰撞的可能,是由于其( )
A.质量比地球轻 B.距地球轨道近
C.体积比地球小 D.密度比地球小
8.包含近地小行星的天体系统有( )
A.银河系、地月系、太阳系
B.可观测宇宙、河外星系、银河系
C.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D.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太阳系
【解析】6.由材料可知,近地小行星指的是运行时轨道与地球轨道接近甚至相交,且与太阳距离在1.3个天文单位以内的小行星,根据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布,与地球临近的是金星与火星,以地球为1,其与太阳距离在1.3个天文单位以内,故在地球外侧,是火星,故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C正确;水星距离太近不符合,土星与天王星距离太远,不符合,ABD错误;故选C。7.由材料可知,近地小行星指的是运行时轨道与地球轨道接近甚至相交,近地小行星存在与地球碰撞的可能,是由于其距地球轨道近,B正确,ACD错误;故选B。8.由上题已知,近地小行星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不属于地月系,AC错误;其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不属于河外星系,B错误,D正确;故选D。
北京时间2024年9月5日零点39分32秒,小行星2024RW1进入菲律宾附近海域的大气层(18.0°N,122.9°E),高度25千米,速度19.7km/s,预计撞击能量0.2千吨,科学家预计本次撞击对地球影响较小。下图为小行星撞击地球着陆点位置图。完成下面小题。
9.小行星2024RW1( )
A.轨道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B.自身能发光
C.体积比地球大
D.绕火星运转
10.科学家预计本次撞击对地球影响较小,主要原因在于( )
A.撞击速度慢 B.星体质量小
C.落点人口少 D.地球大气层保护
【解析】9.由所学知识可知,小行星轨道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A正确;自身不能发光,体积比地球小,绕地球运转,BCD错误;故选A。10.科学家预计本次撞击对地球影响较小,主要原因在于地球周围覆盖着厚厚的大气层,小行星经过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燃烧,大多在未到达地面之前就已燃尽,D正确;速度19.7km/s,撞击速度快,A错误;星体质量小并不是影响小的原因,B错误;落点为东南亚地区,人口多,C错误;故选D。
11.太阳系是由太阳以及在其引力作用下围绕它运转的天体所构成的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就形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读“太阳系和天体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2的天体系统中,表示太阳系的是 (甲/乙/丙)。比邻星距离太阳4.22光年,是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所在的天体系统应为 (甲/乙/丙)。
(2)图1中代表木星的字母是 ,它与地球公转运动有相似的特点:从地球北极上空看都按逆时针方向,具有同向性;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具有近圆性;轨道倾角都不大,具有 性。
(3)太阳辐射是 (短波/长波)辐射,50%的能量集中在 (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区。2022年科学家监测发现太阳出现了六次中、大型的耀斑活动,这是发生在太阳 层的现象,显示太阳活动进入了活跃期。
(4)恐龙灭绝事件发生的地质年代,主要的植物类型是( )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5)科学家普遍认为,恐龙灭绝与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大气层的成分变化有关,请解释具体原因。
【答案】(1) 丙 乙 (2) E 共面(3) 短波 可见光 色球 (4)C (5)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发生爆炸,形成的尘埃颗粒漂浮于大气层中,阻挡太阳辐射射向地面,地面的气温降低,引发植物光合作用减弱,绿色植物死亡,同时地表气温骤降,最终导致恐龙灭绝。
【详解】(1)根据天体系统的层次可知,地月系包含于太阳系,所以丙为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所以乙为银河系,甲和乙并列属于可观测宇宙,甲为河外星系;比邻星距离太阳4.22光年,仍属于乙银河系。(2)读图,图中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为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代表金星的字母是B,代表木星的字母是E。太阳系八大行星共同的运动特征为:地球北极上空看都按逆时针运动,具有同向性;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具有近圆性;轨道倾角都不大,具有共面性。(3)结合所学知识,太阳温度高,向四周辐射短波辐射,主要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区。太阳大气从内到外可分为三层: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耀斑活动发生在太阳的色球层。太阳的带电粒子和电磁波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恐龙主要生活在中生代,此时裸子植被繁荣,C正确;藻类植物主要在前寒武纪,A错误;蕨类植物繁盛主要在古生代,B错误;被子植物繁盛主要在新生代,D错误。故选C。(5)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了光和热,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发生爆炸,形成的尘埃颗粒漂浮于大气层中,阻挡太阳辐射射向地面,地面的气温降低,引发植物光合作用减弱,绿色植物死亡,恐龙的食物来源减少。同时地表气温骤降,恐龙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最终导致恐龙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