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亚冬会昨日开幕,短视频报道以其即时性、直观性和强互动性,成为了赛事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当我们刷到新闻短视频时,一段恰到好处的BGM(背景音乐)不仅增添了氛围感,也能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看似不起眼的小小元素,有着不容小觑的力量。
01
一种媒介“仪式感”
从传播学视角来看,BGM 能刺激观众听觉神经,引发情感共鸣,强化对视频内容的记忆与理解。心理学研究则表明,音乐能调节情绪,当 BGM 与新闻内容情感基调契合,观众更易沉浸其中,对新闻事件产生深刻感受。
因此,BGM 在新闻短视频中不仅是背景音乐,更能构建一种媒介仪式。这种仪式类似春节期间超市大卖场里循环播放的“节庆歌曲”,能带给消费者“原地过年”的喜庆感受。
02
BGM 选择有门道
BGM 的选择需契合新闻场景,不同风格的 BGM 在不同场景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体育赛事充满激情与对抗,新闻短视频选择有节奏感和力度的 BGM,能契合体育精神,激发观众内心的热血,瞬间点燃观众热情,让观众深刻感受到运动员挑战极限的拼搏精神。
精彩的进球瞬间、选手冲线时刻,音乐节奏的起伏可以强化紧张刺激的氛围,使观众仿若置身赛场,沉浸在赛事的激烈比拼之中,增强对体育赛事的关注度和观看体验。
在人物故事和社会温情类新闻短视频中,往往配以舒缓的 BGM ,让观众能更好地体会到这份温暖与感动。舒缓的音乐可以营造出宁静、温馨的氛围,与这类新闻的情感基调相契合。
当观众被这样的音乐环绕,内心会不自觉地平静下来,沉浸在故事之中,更专注地去了解人物的经历和背后的情感,就如同我们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更容易聆听他人的故事一样。这种舒缓的 BGM 为观众与新闻内容之间搭建起一座情感沟通的桥梁,使观众能更深入地感受新闻所传达的人文关怀。
而在娱乐新闻和社会新闻报道中,轻快的 BGM 更能第一时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03
BGM 运用原则
BGM 的选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内容主题是首要考虑因素,BGM 的选择必须服务于新闻内容的表达,风格、节奏和情感基调要与新闻内容高度契合,才能实现视听语言的和谐统一,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受众群体也不容忽视,不同年龄段、文化背景、地域特征的受众群体对音乐的接受度和喜好存在显著差异,这就要求创作者在配乐时进行精准的受众画像和音乐适配。
对于以Z世代为主的年轻受众群体,他们更倾向于接受节奏明快、富有活力的流行音乐。例如,在报道大学生创新创业、青年志愿者服务等题材时,选用当下热门的流行歌曲或电子音乐能够有效提升传播效果。
面向中老年受众时,经典老歌和传统音乐往往更能引发情感共鸣。例如,在报道社区养老、退休人员文化生活等题材时,选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金曲或地方戏曲音乐,能够唤起特定年龄群体的集体记忆。
此外,在新闻短视频制作中,音乐版权问题是不可忽视的法律红线。为规避版权风险,各大短视频平台提供的正版曲库是最便捷的选择。这些BGM通常按照使用场景进行分类,并提供试听和下载功能,极大提升了创作效率。
但即使使用正版曲库,也要仔细阅读使用协议。不同平台对音乐的使用范围、传播渠道、商业用途等可能有不同限制。创作者需要根据新闻短视频的具体传播场景,选择符合使用权限的音乐作品。
BGM 是新闻短视频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掌握好 BGM 的选择技巧,拿捏住隐藏的 “流量密码”,新闻短视频就能离“出圈”更近一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校对 |张彦君
主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