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去年一整年可谓“战绩辉煌”:它进行了129次猎鹰9号发射,2次“猎鹰重型”运载火箭发射,以及3次星舰发射,占到了全球火箭发射数的51%。而对标SpaceX主力火箭猎鹰9号的新格伦号,才刚刚让二级火箭顺利入轨,虽成功部署有效载荷,但一级助推器回收失败。
客观来看,首次发射就能成功入轨已经是个不错进展,一级火箭的回收很少一蹴而就。蓝色起源的CEO戴夫·林普(Dave Limp)表示今年还要进行6到8次发射,“对火箭助推器的回收很有信心”——猎鹰9号是在首飞五年后,才成功实现火箭一级助推器的回收。
能有新的竞争者入局当然是好事。从市场的角度来看,SpaceX从年轻的挑战者变成一家独大的巨头总有垄断之嫌;对于美国甚至各国政府来说,过度依赖SpaceX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安全问题。
可回收火箭成本骤降
但新格伦号又能否担此大任?
新格伦号高98米,直径7米,近地轨道载荷45吨,是一枚重型可回收火箭;而猎鹰9号高70米,直径只有3.7米,重量逾549吨,能将22.8吨重的物资送入近地轨道(LEO)。以运载能力排名,它在全球现役火箭中排名第4,仅次于星舰、SLS和重型猎鹰火箭,超过中国现役最强火箭长征五号。
目前美国三家公司运载能力较强的几个火箭构型对比
猎鹰重型火箭实际上是猎鹰9号“捆绑”了两个一级助推器,所以运载能力比较强。但新格伦号因为直径够宽,整流罩内容积超过450立方米,远超猎鹰9号的145立方米,更适合运送大型材料上天,这点是蓝色起源的优势。
02
液氧甲烷的忠实拥趸
最重要的发动机方面,新格伦号一级助推器配备7台BE-4发动机,燃料为液氧甲烷,是目前商业可回收火箭的主流选择,星舰“猛禽”发动机同样如此。而猎鹰9号全系选用的是“梅林”发动机,以液氧煤油作为燃料,由此也暴露出了成本上的缺点。
一方面,煤油燃烧会产生积碳,火箭回收后,发动机内腔的煤油和积碳需要清洗,周期长、成本高,也限制发动机的寿命;另一方面,航天煤油对油品质量要求很高,需要提纯制备,燃料成本约为甲烷的3至4倍。高性能的液氧液氢则更不用提,高成本一直是液氢推广的最大难题,生产、储存、运输各环节成本均高,能到甲烷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而甲烷价格低廉、供给充分;燃烧无积碳,发动机都不用清理,使用寿命长;液氧和甲烷同为低温推进剂,容积流量相近,多种组件可以互换,降低了设计生产成本。尽管其理论比冲最高约390秒,只比液氧煤油略高一点,又比较难贮存,输送,但它完全是“降本圣体”,因为被商业公司看重。
新格伦号配备了7台BE-4
BE-4和猛禽比又如何?液氧甲烷发动机的特性主要取决于其动力循环方式,分为燃气发生器循环、一种富氧气或富燃气循环、全流量补燃循环三种,技术难度从低到高,发动机比冲也从低到高,以全流量补燃最为先进。
火箭发射就是要一瞬间把推进剂送进推力室,混合燃烧后全“丢”出去,而送推进剂基本靠涡轮泵,涡轮泵把推进剂送入燃气发生器后,一定有燃烧不充分的废气。
“燃气发生器循环”指的是发动机旁边接排气口,把废气排出;第二种则是把废气送入燃烧室,实现闭式循环,比如让进入燃气发生器的推进剂富氧燃烧,产生的富氧燃气再送入推力室当燃料,这就是富氧补燃循环;如果设立两个燃气发生器,一个富氧补燃,一个富燃补燃,互相驱动涡轮泵,再将废气和推进剂一起送入推力室,这就是全流量补燃循环。
全流量补燃循环优点很多,它的比冲大,燃烧效率高,对涡轮泵密封要求低,非常适宜发动机的重复使用;但同时其系统复杂、研制难度大,目前成功的仅有“猛禽”发动机。BE-4则是富氧补燃循环,还没有猛禽那么“小而精悍”,但在可回收火箭上还是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