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不少无人机的应用场景让人眼花缭乱:繁忙的高速服务区中,工作人员用无人机疏导车流、维持秩序;某市的起降场,一箱箱年货在无人机的运输下发往偏远的乡镇农村;大片的茶园里,技术人员操作着植保无人机开展“飞防”作业,高效除虫的同时还显著降低了污染。随着场景化、多元化应用快速铺开,中国低空经济发展正驶入快车道。
自2021年低空经济概念首次被写入国家规划以来,通过物流、农业等多领域、多场景化建设,加快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直被广泛讨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代表,要充分发挥低空经济“新增长引擎”的作用,必须结合具体、高效、实用的场景化应用,依托示范效应实现推广与普及。
现阶段的低空经济场景创新有两大方向:一是消费场景创新,涵盖短途物流、载人飞行等城市常见消费,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基建等方面积累深厚的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三大城市群。同时,当地的人口密度与空域管理情况也让创新成果更具可复制性。高人口密度带来的市场规模是创新的孵化所,而高楼林立的城市场景能有效考验无人机的数据收集与运营安全。现阶段国家已授权部分地方政府试点空域管理,既是促进低空飞行器量产落地,降低服务成本,也是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提高空管能力,扩展低空经济发展空间与场景创新的有益尝试。
二是专业应用创新,涵盖医疗、农业、通信等专业场景下的重要需求。这部分创新对于区位要求不强,更多是从实际需求出发,因此总体呈散点状分布,普及率与功能覆盖稳步提升,包括农村用植保无人机撒药、生长监测越发常见,救灾用无人机执行照明、搜索、通信等多领域任务等。增长和创新速度并没有消费场景那么快,但问题针对性较强。
未来中国低空经济发展重点仍将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发。目前,我国低空经济的商业运营场景大多在垂直高度600米以下,大致可分为300米至600米的低空交通、120米至300米的物流运输和120米以下的外卖配送、城市巡检等。在现有的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产业基础上,未来通用航空装备将继续沿着电动化、无人化、智能化的趋势发展。同时,无人机产业也应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安全与成本问题进行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提升低空飞行器的安全性、可靠性,降低运营成本,扩大服务覆盖面。
第二,继续加强应用拓展与场景创新。在现有成果外,低空经济也要更多聚焦应急救援等特定应用场景,拓展应用领域,以产业生态链建设为导向构建低空多场景应用示范体系。同时培育高技术企业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大对自主导航、智能避障、长航时续航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以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发展。
第三,加快标准制定与完善,着力推进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与适应性改造。现阶段各地低空空域管理仍处于试水阶段,包括低空空域资源分配在内,如何建立有效的空域监管,平衡发展与安全仍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加强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吸纳培养相关人才,提高地方空管能力。其次,针对低空经济空中管理产生的数据处理与管理需求,及早推进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实现智慧空中出行。最后,起降场、导航、监视、气象等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不完善,相关标准制定也还在进行中。有必要加快规则制定,及早明确权责边界、规范市场秩序,提高空域资源管理与利用效率。
通过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制度完善等方面的努力,低空经济必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未来将至,随着政策的持续推动和技术进步,中国的低空经济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期,“天空之城”将给中国的城市发展带来无限可能。(作者是中国航空工业影像中心策划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