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一批新兴移动机器人企业,斯坦德凭借在SLAM定位导航技术、自研控制器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以及深厚行业经验,在复合机器人领域率先布局,并以“1+N+X”(即1个底盘技术+N种上装模组+X个解决方案)的理念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复合机器人作为集成多种功能和技术的智能机器人系统,突破了传统机械臂机身位置固定、作业范围有限的痛点,以及移动机器人无法满足自动装卸物料等需求的限制,可以在不同的工业场景中自由移动,并执行精确的操作任务,以实现更复杂、多样化的任务,满足柔性产线的生产需求,因此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斯坦德复合机器人
复合机器人需求现状
从行业整体应用来看,复合机器人目前主要落地于3C电子、半导体、光伏、锂电、新能源汽车,以及医疗、农业、教育等领域。其中,复合机器人的市场需求绝大部分集中在半导体、3C电子行业,主要原因包括:
一是这些领域对环境洁净度要求较高,工作人员频繁进出车间可能会造成微粒污染,而复合机器人满足无尘等级要求,可以长期在车间内运行,减少类似情况造成的影响。
二是晶圆盘造价昂贵,且极其脆弱,利用具有高精度、高安全性、高稳定性等特点的复合型机器人,能够避免人为失误造成的晶圆盘损坏。
三是复合机器人可适应不同生产线和工艺流程,同时在车间布局复杂、空间狭小的环境下,能够稳定高效地与不同设备协同,满足柔性化的生产需求。
四是产线人员流动大,在人机混行的场景下,复合机器人能够进行精准识别,同时完成人机协作等任务。
从行业发展和市场格局来看,尽管目前复合机器人的整体出货量和应用规模与AMR领域相比颇有差距,但是受益于国内完备的供应链与产业链,国产复合机器人在成本、技术可靠性、方案可复制性等方面均具备较大优势,因此行业规模日渐扩大,供应商数量和类型均不断增加。根据终端客户需求以及特定行业现状,复合机器人供应商涵盖机械臂厂商、移动机器人厂商、自动化集成商等等,还有部分兼具移动机器人底盘、手臂制造与集成能力的厂家。
复合机器人系统组成与核心技术
复合机器人主要由移动机器人底盘(AGV/AMR)、协作机械臂、末端执行机构三部分组成,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如场地、环境、对接设备、物料等因素,装配不同的上述模组,实现移动和复杂任务处理等功能。
其中,移动机器人底盘核心技术,主要包括SLAM定位算法、机器人单机/集群控制系统和控制器;协作机械臂核心技术,主要为机械臂姿态、轨迹控制、交互、感知等算法技术;末端执行机构,根据不同应用会采用不同技术,如夹爪、吸盘、喷头等,需要可靠的视觉识别和定位算法。此外,整体控制和多机多设备复制技术,对于复合机器人的性能表现也至关重要。
在移动机器人底盘核心技术方面,斯坦德颇具代表。作为第一批新兴移动机器人企业,斯坦德创始人团队均来自哈工大,从2015年成立至今始终专注于SLAM定位导航技术,同时拥有自研的软件算法和控制器,因此斯坦德产品研发团队能够快速响应客户,打造满足市场需求的非标产品。
斯坦德一直以“1+N+X”(即1个底盘技术+N种上装模组+X个解决方案)的理念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例如,斯坦德为复合机器人开发的专用底盘Oasis 300EL拥有双电池结构,能够同时满足移动机器人和机械臂的运作。同时,采用一体化软硬件整体解决方案,自带主控系统,统一人机交互和数据接口。用户可在一个软件平台上,统一化配置AMR、机械臂和视觉设备技术参数,且可集成多样化的上装应用。此外,斯坦德针对半导体和3C行业研制的标准复合机器人,已满足SEMI2、Class100无尘等相关认证与测试要求。
斯坦德复合机器人亮相日本展会
复合机器人典型应用与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行业终端用户在选择复合机器人产品或者供应商时,除了关注上述核心技术与能力外,当面临技术参数表现趋同的情况时,供应商的行业应用经验、产品易用性(软硬件一体化程度等)、ROI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
斯坦德始终扎根于工业领域,深刻了解工业领域客户的需求,能够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截至目前,斯坦德已累计交付机器人超过8500台,落地项目超过700个,其中在国内电子行业表现亮眼,斯坦德AMR的出货量稳居行业第一。公司不仅在国内已实现规模化应用,构建起显著优势,同时针对海外市场需求,斯坦德拥有成熟的本地化团队和完善的渠道体系,能够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目前在日本、德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也纷纷落地了复合机器人项目,为国内外客户创造价值。
以复合机器人在半导体领域的应用为例,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半导体市场规模不断持续增长,斯坦德专门成立半导体事业部,可为半导体行业提供高效、安全、可靠的智慧物流解决方案,以满足客户不同的生产需求。
复合机器人应用于半导体生产黄光车间
斯坦德曾为国内某半导体领军企业的封测工厂提供解决方案,针对客户无尘等级要求高,车间空间布局紧凑,且机台等设备存在局部或者整体悬空于AMR运行路径的情况,需要AMR可智能感知/识别立体障碍物,具备灵活的避障与绕障能力。并且,晶圆盘非常脆弱易碎,对运输过程中AMR的稳定性也有着极高要求。为此,通过导入10台斯坦德复合移动机器人、8台背负式AMR、定制的智能料架等产品,实现晶圆盒至封测各工艺段的机台配送。同时通过斯坦德RIoT平台关联客户MES系统,使软硬件设备协同,不仅有效解决人工运输带来的物料损坏、污染风险,而且实现自动叫料、高效存储、灵活库位管理,以及满足动态智能配送等需求,以数字化提升工厂内物流效率和管理水平。
复合机器人规模化落地尚待时日
现阶段,复合机器人在市场上已有一定数量的应用案例,能够帮助用户提高生产自动化、柔性化水平,在动态的环境中与工作人员协作,完成较为复杂的任务。然而,结合市场、技术和供应等综合因素,复合机器人要实现大规模落地应用,还有待时日。
复合机器人应用于3C电子行业PCB板装载
首先,复合机器人通常由多家品牌组成,技术较为复杂,研发成本、制造成本都比较高,对供应商的技术集成能力要求也很高,这限制了该类型产品在市场的普及率。其次,对于部分生产要求相对没有那么高的行业,复合机器人的ROI和易用性都不如人工。此外,复合机器人应用方面的相关人才较为稀缺。由于组件来自不同企业的技术,需要操作和维护人员对各个机构都有详细了解,在这方面投入的培训和维护成本也会相对较高。
从技术上来看,复合机器人目前在效率、精度等方面也面临挑战。考虑到复合型机器人底盘和机械臂的载重能力,机械臂抓取的物料一般不会超过15kg,这也导致现阶段机器人一般都应用在物料价值高、批量小的作业任务中。另一方面,复杂的执行任务也对机器人的集成控制算法的稳定性和精度提出极高要求,而一旦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对用户的生产将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复合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一方面有待市场接受度的进一步提高,需要市场政策支持以及头部企业的推动。另一方面,复合机器人制造商需要在技术、供应链管理等维度不断创新优化,加强与系统集成商以及终端用户之间的合作,最终为市场提供满足用户需求、高性价比的复合机器人解决方案。
未来发展方向与应用前景
关于复合机器人的未来发展,技术、劳动力、生产效率,以及安全考量等市场需求因素,均有着积极的驱动作用。对于整个工业移动机器人领域而言,安全、效率、精度、稳定是最主要的几项指标,如何正确地将AI引入工业领域,让机器人更好地充当生产辅助角色,是行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一方面,在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判断等方面,AI能使AMR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更加高效;另一方面,在开发阶段引入AI,能够帮助研发/测试人员更好地进行数字仿真,在更加还原实际情况的同时减少开发周期。但需要注意的是,AI是基于大量数据进行深度的机器学习,而现阶段AI基于工业领域数据的学习是否已经达到可应用的程度值得考量。AMR通常用于满足重复量大的点线之间的搬运/执行工作,而AI的自主性可能会增加其不确定性,对于生产稳定性可能是一个挑战。
整体而言,复合机器人的价值和应用前景仍被行业所普遍看好。因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市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是趋势,建设“黑灯工厂”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目标,复合型机器人在工业数智转型浪潮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尤其是在日韩欧美等市场,面对高昂的人力费用、高频重复的劳动以及下游商品的大量生产需求,复合机器人的优势将得到凸显,也将会在更多场景中落地应用。
在此趋势下,斯坦德将持续洞察市场,以满足用户实际需求为核心,不断推出更多细分标准化产品,升级迭代现有硬件和软件产品,在产品稳定性和精度方面持续精进,同时进一步重视人才挖掘与培养。基于领先的自研SLAM定位技术、单机系统、RIoT软件系统和控制器,斯坦德希望为全球客户提供行业级柔性物流解决方案,满足不同行业、不同时期和不同场景下的自动化、数字化转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