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深度求索”(DeepSeek)提问:怎样才能超越你?它的回答有8点,概括起来就是持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创新思维,因为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关键;积累实践经验,这才是检验和提升能力的最好方式;掌握跨学科知识,能找到新的突破点;团队合作,集思广益的力量超过个人;具备伦理意识,确保技术进步是为了人类福祉;利用工具和资源,可以加速学习和开发过程;不断反思和改进,才能确保不断进步。结论:“通过以上方法,你可以在技术和知识上不断进步,最终超越现有的AI系统。”嗯,它“聪明”到在“AI系统”前加了一个时间限定“现有的”。一个人,看完这8点需要5分钟;而它生成这8点,才十几二十秒。反思一秒钟,就会发现它的答案逻辑严谨且充满善意。
“深度求索”问世后,似乎在挑战各行各业。有人问考研教师张雪峰:“考学的事情,DeepSeek都能帮我分析了,那么你会不会失业?”他答:“首先,人工智能不提供情绪价值;其次,它分析的都是基于公开信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会同步公开。”张雪峰的回复有其合理之处,且基于其职业定位。那么,什么工作一定会被替代呢?
可以肯定的是,根据明确规则重复劳动的岗位被替代的可能性较高;其次,AI可以辅助分析大量数据,从而提高效率的岗位也堪忧。它自己也分析道:“虽然可以辅助教学或做出个性化诊断,但是医生和教师的角色依然重要,因为需要人文关怀和现场判断。”
“深度求索”的逻辑如此清晰,“倒逼”人的理性和感性必须同时提升——提升人的理性,有助于尽量与AI的理性同步;提升人的感性,有助于在与AI“竞争”时保持“领先”地位。因为,AI目前最缺乏的还是情感。它可以模仿雨果这样的浪漫主义作家的文风,但是它创造不出雨果这个人。在这个“倒逼”的过程中,其实“深度求索”逼出的是我们的“深度思考”(DeepThink)能力。
当机器变得几近“万能”,那么人更应该凸显人脑的“专能”——不可替代的,是创造力与想象力、价值观与伦理观,以及如何赋予意义。因而,艺术家、创意人一旦经过“深度思考”后结合了AI的高效工具,势必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