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铺就的东北街,白墙黛瓦的苏州博物馆,穿过极致景象,还有一道独特“警”色:“警察蓝”“蓝马甲”相伴而行,警用无人机、无人车昼夜守候,不仅见证着如今人工智能与遗产保护的深度融合,更展现着新警务理念、新运行模式、新技术装备、新管理体系赋能城市治理的生动实践。
苏州有着2500余年的建城史,街道巷陌间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林立。江苏省苏州市公安局向“新”而行、以“质”致远,积极探索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的生成路径,着力在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高水平上开创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局面。
擦亮“博物苏州”金字招牌
博物馆之于苏州,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
位于相城区的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是故宫地砖的原产地,记录着“黄泥黏土”到“钦工物料”的炼制过程,成为近年来的网红打卡点。
为应对节假日的客流和车流,苏州市公安局相城分局在博物馆周边布建4处无人机机场,规划12条巡逻航线,与路面交管等巡防力量交织互动。记者看到,在中心商贸城派出所综合指挥室,民警通过无人机回传的实时高清画面,不仅及时处置突发交通事故,还对周边车流进行引导,确保了秩序井然、安全通畅。
近年来,苏州公安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的核心要素,深入推进“数智公安”建设。
苏州高新区分局依托“数智派出所”建设,精塑36条“主防”业务链,实现123项业务指标可视监测、闭环管理,全方位赋能风险防范、安全保卫、社区警务等实战场景。在中国刺绣艺术馆及周边,分局镇湖派出所通过“智慧安保”场景应用,分时段、分街区动态调整警力部署和巡防频次,在重点部位织密前端感知网络,梳理防范盲点和安全隐患,确保应急响应速度平均提高40%,去年涉及场馆安全的相关案事件实现“零发生”。
在全市,苏州公安围绕打击犯罪、安全监管、服务发展打造“AI数智+”品牌集群,在文博场馆内外着力构建立体化、无感化的安保服务体系,为擦亮“一城百馆、博物苏州”金字招牌,增添更加浓郁的平安“警”色。
打造“诗画江南”治理典范
博物馆之于苏州,是一幅唯美的江南图。
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吴中区的吴文化博物馆从精品文物、风物特产、文化传承等角度,对吴文化进行细致全面的解读。沉浸在这样的文化底蕴中,苏州市公安局吴中分局巡特警大队与吴文化博物馆进行党建结对共建,共筑组织基础、共促队伍建设、共助事业发展、共行志愿服务。
“我们组织博物馆的党员职工、物业人员进行‘最小作战单元’演练,提升应急处突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方法。”吴中分局巡特警大队副大队长吴道全说。
苏州公安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汇聚多方力量,充分发挥“多元参与、协同共治”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效能优势。
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昆曲、评弹、丝绸、状元等专题博物馆云集,仿佛打开了历史“留声机”。苏州市公安局姑苏分局联合文化旅游、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部门设立“警旅联动”工作站,建立完善涉旅信息联研、警情联处、纠纷联调、案件联侦、区域联巡、业务联训、资讯联宣“七联”工作机制。去年,借助该机制,姑苏警方成功破获多起倒卖园林有价票证、侵犯著作权等违法犯罪案件,为文旅经济良性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市级层面,苏州公安与文化旅游、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和联席会议机制,进一步提升打击、保护合力,打造秀美“诗画江南”治理典范。
树立“千年古城”文化标杆
博物馆之于苏州,是一套生动的教学册。
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常熟市公安局沙家浜派出所发动当地村民参与到护馆工作中,牵头成立“春来治和”矛盾调解队、“春来护景”治安巡逻队、“阿庆嫂”志愿宣防队。
“能够为守护、传承这段珍贵的红色记忆贡献力量,我感觉很骄傲。”近日,“阿庆嫂”志愿宣防队队员顾玉兰在民警的带领下,熟练地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并不失时机地结合宣防教育进行安全提示,赢得游客好评。
苏州将整座城市视作一个巨大、无边界的博物馆,创新打造文化新名片。苏州公安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努力“让千年古城有景更有魂”。沙家浜派出所依托纪念馆建立“入警先入馆”机制,为民警上好忠诚教育第一课,用“警民鱼水情”接力讲好新时代红色故事;镇湖派出所在中国刺绣艺术馆内推动成立苏绣法治保障中心,联合检法、律所等部门单位,定期为绣娘提供专业化的法律指导和咨询服务,提升绣娘们的版权意识,从源头压降矛盾纠纷。“你当是女娇颜,却怎知鼠祸奸……”昆山市公安局联合戏曲百戏博物馆开展“全民心防”反诈主题活动,以“反诈+戏曲”,提高市民的识诈防诈反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