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已经返回地面,返回区域为“东风着陆场”。
当然,返回也意味着神舟十六号航天员的整体任务也结束了,那到底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完成了什么任务?
同时,不少人也看到了——返回地面的航天员,为什么需要被抬着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下面就一步一步来看看。
对于神舟十六号任务来说,综合性执行的时间大约为5个月,相对于其他乘组来说,的确是少了一个月。
这可能是因为2023年10月是属于我国“载人航天20周年庆”的阶段,通过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发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返回来庆祝一下。当然,具体是什么情况没有明确说明。
而对于这一次乘组来说,虽然执行的时间有大约5个月时间,但是完成的任务还是不少,三位航天员的分工也非常明确。
当然最大的亮点就是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的3人中,有两位高校教授,可谓名副其实的“教授乘组”。
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来自航天员大队,他曾任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副教授,飞行任务中主要负责直接操纵管理航天器以及开展相关技术试验。
而飞行乘组中首次加入的载荷专家,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桂海潮担任,他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
那必然也能够给我国带来突出性的成果,成就,到底完成了哪些任务,就简单说明一部分,因为太多了。
第一、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载荷在轨实(试)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气闸舱出舱,进行舱外载荷安装及空间站维护维修等任务。
第二、开展了大量基础科学研究的任务,流体力学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其成果可以应用到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和工程应用等领域。
除此之外, 开展的育种实验项目也不少,同时,在大量的实验之中,也获取了大量实验数据,还有一些实验样品随神舟十六号飞船下行,带回到了地面,后面在我国进行实验清单梳理的时候,就会给大家说各个实验的一些变化。
所以,综合情况来说,我国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们,是完美的完成了我国预定的任务。
虽然时间少了大部分乘组的1个月时间,但是也完全没有问题,匹配的任务必然是符合时间的要求,这就是大概的情况,那下面就解答大家说的重点问题了。
没错,很多人看到航天员返回的时候,并不是自己可以直接行走起来,而是需要坐上专门设计的座椅被抬出来,就算是航天员们的身体素质比常人还要厉害,但是也难免会避开这个环节,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原因在于环境的变化。在太空之中是属于“失重”的状态,而在地面就受到了重力的影响。
此前不少人都说,我国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在太空之中突然变胖了,其实并非是真实性的变胖,而是因为在失重环境之下,带来的身体上的改变。
同样,在返回地球的时候,身体也会从失重的状态变成重力影响的情况,所以,航天员被抬出来,这和重力环境的变化有关。
航天器急速下坠的过程会带来非常大的过载力量,此时航天员身上,相当于同时压着三个人的重量,这可比坐过山车难受多了,身体在短时间之中是无法快速转变过来,也无法直接承受来自环境的巨变影响。
这就是我提到的——三名航天员在“出差”的这段时间里,一直处于失重状态下,返回着陆以后,突然产生的地心引力会让航天员的身体一时间无法适应,那肯定就不能直接来走动。
而这里面也就有了两个小问题的出现。
第一、快速返回会使航天员血液流动紊乱,立位耐力下降,脑供血相对不足,从而出现晕厥。
第二、负责维持平衡的前庭神经此时还没能迅速反应过来,产生平衡定向力障碍,强行站立容易姿态紊乱、摔倒或骨折。
所以,此时此刻,即使身体素质强悍如航天员,也只能被“抬着走”了,这是在世界所有国家的航天任务之中必然面对的,这也说明了航天员们在太空之中,在返回地球的时候。
所承受的并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牺牲真的太大了,是超乎了大家的想象。所以,航天英雄的称号也是名副其实的,这才是大家真正应该追的明星。所以,这样做也完全是在为航天员们的安全着想,而不是其他的问题。
当然,在返回之后,也就出现了下一个问题,就是对航天员们进行协助恢复。
没错,在三位航天员落地之后,并不会快速与大家见面,要进入到恢复的流程之中,通常也是需要经过三个阶段来进行完成。
第一阶段、进行医学隔离,适应地面重力、提高心血管系统和支持运动器官的能力,同时进行平衡、步行等训练。
第二阶段、适当增加运动量,进一步增强体质,加强生理机能储备,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第三阶段、进行恢复疗养,逐步展开各项日常训练,航天员各项生理参数恢复到飞行前的状态。
所以,返回的航天员并不是大家说的什么事情都没有了,事情还非常多,大家也可以期待一下,后面航天员早点与大家见面。
一般来说,在彻底恢复结束之后,都会与大家组建一次见面会。
所以,感谢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再次推动了中国航天的发展进度,并且创造了不少的实验成就,辛苦了。
同时,也期待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们,能够按照计划再创下成就,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