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2 17:41:08 作者:姚立伟
在20世纪80年代,物理学家发现地幔中存在两个巨大斑点,其中一个位于非洲大陆下方,另一个位于太平洋下方。每个斑点的大小是月球的两倍,且其构成元素和周围地幔有所不同,科学家随后将其正式命名为大型低波速域(LLVP)。
经过加州理工学院科研团队的深入研究,他们认为这些LLVP是古老行星“残骸”。根据他们的推断,在数十亿年前,一颗行星与地球发生了剧烈碰撞。其中一部分进入了地幔中形成了LLVP区域,而另一部分则进入太空形成了月球。
这个发现支持了先前提出的“大碰撞说”:该假说指出大约45亿年前在冥古宙时期刚刚形成不久的早期地球和一颗类似于火星大小的矮行星发生了撞击。撞击产生的巨大能量使得这两者熔合在一起重新组成早期地球,并将其中一部分地壳和地幔撕裂并送到了稳定轨道上形成月球。这个撞击地球的天体被称为忒伊亚,这个名字源自希腊神话里月神塞勒涅的母亲之名。
这项研究得出结论,忒伊亚的大部分物质被吸收进入到年轻的地球中形成了LLVP区域,而撞击产生的残余碎片则凝聚形成了月球。这一发现对于我们对地球和月球形成历史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