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小米14系列手机的发布,小米CEO雷军在网上尤为活跃。 11月5日,雷军在微博上表示:我们正在拼命催单!钛金属成本高、加工难,加单比较缓慢,希望大家谅解。对部分用户提出的新机发烫问题,雷军也亲自解释。北京商报记者浏览各大购物平台发现,小米新机如今已供不应求。
业内观点指出,从小米14的发布不难看到,在微创新的时代,手机企业选择“加量不加价”这条路,通过堆叠性能,不断提升性价比获得市场认可,这种思路也威胁着长期依赖品牌附加值的企业,市场格局仍有变化的可能。
新品遭催单
从销量上看,雷军所说的“拼命催单”并非无因,京东平台数据显示,小米14超过iPhone 15 Pro首销量,打破了平台最近一年来的单品销售纪录;天猫生意参谋、京东商智及竞速榜的综合数据显示,10月31日晚,小米在4小时内全渠道累计支付金额破100亿元。最新发布的小米14系列首销更是连创纪录,开售仅5分钟,销量就达成上一代的600%。
相较前几代产品,小米14在宣传上也令雷军亲自下场助阵,即便面对“差评”也不避讳,有微博用户称小米14新机出现发烫的问题,雷军在微博上回复称:“刚换机,有可能系统后台在更新,过一天再试试。”
在产品定位上,雷军的豪言也引发关注,雷军表示,小米14对标的就是iPhone 15 Pro,而小米14 Pro对标的是iPhone 15 Pro Max,雷军曾谈道:“我觉得我们只有对标iPhone,才有机会赶上iPhone,才有机会超越iPhone。所以以后只要我讲发布会,必要的话每一次我都会对标iPhone。”
在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看来,小米14系列的发布,不仅证明在国内市场其品牌有了与苹果一较短长的资格,在产业层面,“米链”也成了“果链”之后被看重的方向。
不过与苹果相似的是,小米新机发布后也同样面临断货和催单,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北京商报记者在淘宝等平台搜索发现,11月5日日下单的小米14 Pro手机,要在11月20日左右才能发货,黑色、白色、岩石青三种款式仍然在售,钛金属特别版已经缺货不能购买。
对此专家分析称,一般手机品牌不会在新品上市前大量囤货,需要视销售情况再向代工厂下达订单,所以上市后的一段时间内,往往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此外,工艺难度也是钛金属版断货的主要原因,雷军曾谈到,生产这款钛金属特别版手机的过程充满了挑战。首先,钛金属的加工难度比传统的铝合金要高得多。由于钛金属的硬度较高,需要使用更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才能完成切割、打磨和成型等步骤,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延长了生产周期。北京商报记者就相关问题联系小米方面采访,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性价比竞赛
从全球市场来看,小米的份额名列前茅,但与三星、苹果相比仍有差距,根据Canalys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第三季度销量榜中,三星位居榜首,出货量达5740万部,市场份额达20%;苹果iPhone 15出货量达到5000万部,市场份额为17%;小米紧随其后,排名第三,出货量达 4150万部,实现了2%的年增长。
不过在专家看来,小米的竞争策略颇具典型性,也代表了“微创新”时代下,手机品牌共有的发展路径,那就是通过不断提升性能、改进细节,最大限度提升性价比。虽然难以再有颠覆性的变革,但日拱一卒的创新若能击中用户痛点,也能获得市场认可。
梁振鹏对北京商报记者分析称,在如今的手机市场中,三星凭借齐全的产品条线,根据不同市场,因地制宜选择打法,将平价与高端两个市场收入囊中,例如其在东南亚以平价产品取胜,在欧洲、中国市场则更偏重高端产品。苹果一直以高端形象示人,依靠品牌附加值获取高额的营收、利润。而以小米为代表的国内品牌,近年来则更注重产品性价比,将用户的使用体验作为立足之处。
例如从CPU性能来看,小米14采用了高通骁龙8Gen 3芯片,在市场观点看来,骁龙8Gen 3也有资格与苹果A17 Pro芯片对标。从跑分平台测试结果看,小米14 CPU单核2124分,多核6788分;iPhone15 Pro CPU单核2922分,多核是7208分,差距不大,但在价格上后者则贵了将近3000元。
业内观点指出,在手机产品走向同质化的今天,所谓的品牌力已不能作为重要支撑,过高的溢价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被抹平,用户也愈发注重性价比,在“微创新”比拼下,这既是品牌的无奈,也是品牌的商机。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