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会者排队试戴AR眼镜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上海报道
在AR普及化浪潮中,中国科技企业已抢占先机。
近日,杭州灵伴科技(Rokid)创始人祝铭明以一身连帽衫造型亮相。他未持讲稿,仅凭一副AR眼镜完成演讲:“我的发言稿就在眼镜里,翻页通过戒指操控。”这一场景迅速引发热议,被参会者称为“科技版极简主义”的胜利。
2月22日,在上海举办的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以下简称2025GDC)现场,与会者将AR眼镜展台包围,争相体验。
“VR是逃避现实的数字乌托邦,AR才是增强人类能力的现实锚点。宇航员可通过手势操控设备维修流程。当你在太空拧螺丝,AR眼镜比任何操作手册都可靠。”Rokid全球开发者生态负责人赵维奇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向封面新闻记者展示了最新款AR眼镜,并进一步阐释了AR眼镜的技术细节。
技术解码:从“负重前行”到“无感办公”
“这可以称得上是AR头戴设备的轻量化革命。”赵维奇告诉封面新闻记者,通过分体式设计将算力与电池移至主机端,眼镜端重量降至75克(Rokid AR Lite)至49克(Rokid Glasses),佩戴体验接近普通墨镜。索尼高亮度OLED屏幕(峰值亮度600nits)与物理屈光调节设计,让近视用户摆脱双重镜片负担。
在封面新闻记者试戴产品时注意到,Rokid AR 眼镜连接着一块触控板,赵维奇解释道,这也是AR眼镜交互升维的技术:“这块触控板支持单指点击、双指滑动、三指抓取等触控操作,结合3DoF射线交互,可在虚拟空间中精准操控多任务窗口。”
这也意味着,在任意空间地点,通过折叠键盘+AR眼镜,均可实现“空中三屏办公”——左侧微信沟通、中间文档编辑、右侧视频会议。
在云生态的赋能下,AR眼镜也拓展了更多娱乐化场景。据赵维奇介绍,与Rokid AR 眼镜与《黑神话》开发商合作云游戏框架,用户无需高性能设备即可体验300英寸巨幕游戏。“后期,接入钉钉、支付宝等生态后,更能实现声纹支付、AR购物等场景。”
隐私与沉浸:定义下一代数字消费
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Rokid的野心不止于工具革新。其产品设计直击两大痛点。
首先,是筑牢用户的隐私堡垒。与传统设备不同,AR眼镜的投屏内容仅用户可见。赵维奇向记者举例:“在飞机上改合同不必担心邻座窥屏,看球赛也不会打扰他人。”这种特性使其成为银行、医疗等敏感场景的理想终端。
其次,是穿戴设备的感官革命。赵维奇介绍道,裸眼3D功能突破传统影院限制,用户可在家中观看《阿凡达》级3D影片;定向扬声器+遮光罩设计,则营造出“移动IMAX”的沉浸体验。“戴上这款眼镜看视频非常清晰,而且屏幕还支持巨幕的调节,也不需要幕布配合,以后应该不用去电影院看电影了。”体验者王梓萌告诉封面新闻记者。
市场数据,似乎也印证RokidAR眼镜的战略成功。2024年Rokid消费级AR眼镜出货量占国内27.9%,文博领域市占率近100%。随着Q2新品上市,这场“空间计算”革命正从极客圈层走向大众市场。
从极限运动到全民终端:一个硅谷创业者的AR信仰
赵维奇向封面新闻记者坦言,其AR启蒙源自2012年谷歌眼镜的翼装飞行直播。“当时我就意识到,AR不是替代现实,而是创造现实世界的‘数字副本’。”这位曾开发滑雪、跳伞专用AR设备的连续创业者解释,为何最终选择消费级AR赛道:“极限运动市场垂直但狭窄,而消费级AR能实现Always-on(始终在线)的终极目标——让技术像呼吸一样自然。”
在Rokid实验室里,赵维奇主导了初代AR眼镜的研发。“我们不做科幻概念,只交付触手可及的未来。”他指着展台上的Rokid Glasses介绍:49克机身搭载通义千问大模型,支持AI拍照解题、多语种实时翻译,甚至能通过声纹识别完成支付。“当你问‘这个电路板哪里短路’,眼镜会标记故障点并播放维修视频——这才是真正的空间计算。”
对于Meta等竞争对手,赵维奇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Rokid光波导镜片透光率达85%,远超行业平均的60%;搭载自研芯片的AR眼镜推理速度提升3倍,功耗却降低40%。“我们提前布局Micro LED技术,2026年将推出重量<30克、续航>12小时的眼镜——这才是消费电子的终极形态。”
从CES的领奖台再到2025GDC,Rokid用十年时间验证了一个判断:当屏幕挣脱物理边界,人机交互将回归“直觉”。正如祝铭明在采访尾声所言:“我们不做科幻概念,只交付触手可及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