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焕钊
早在1957年,第一支由计算机创作的弦乐四重奏《依利亚克组曲(Illiac Suite)》就为人工智能创作埋下第一颗种子。近年来,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快速发展,AI创作也全面展开:从“小冰”写诗、StyleGAN模型自动生成逼真图片、DVD-GAN模型对连续视频的创作、DALL-E及后续版本将文字描述转化为风格迥异的绘画、ChatGPT模仿自然语言进行写作,到DeepSeek基于中文深度理解而完成的文学创作……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着创作生态,成为人类文艺创作的共创者,一个人机协作创作时代已悄然来临。
在创意激发层面,机器借对海量数据的深度学习,能够挖掘出人类难以察觉的元素组合与趋势走向。如在文学创作里,大语言模型可以分析不同时代、流派的文学作品,为创作者提供新颖的故事架构与情节发展思路。创作者则凭借自身的生活阅历、情感感知与文化底蕴,对机器给出的创意进行筛选、优化与拓展。
从积极层面而言,作为文化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人机协作是文化大数据与智能算力对人类创作劳动形态的重构。AI机器不仅为创作者提供丰富多元的灵感素材,大幅缩短创作前期的构思时间,更通过快速的生产落地能力,让艺术创作效率呈指数级增长,极大地解放了文化生产力。对普通大众而言,人机协作联袂创作更是一座桥梁,跨越了文艺创作表达能力的门槛,使得大众借助AI创作工具,能够将内心的奇思妙想转化为文艺作品。无论是编写故事,还是创作音乐旋律,都变得触手可及。这将极大激发大众参与文艺创作的热情,推动新大众文艺的繁荣。
但我们也必须正视人机协作创作所带来的隐忧。如在对机器所提供的创意和表达的过度依赖,也可能导致人类自身观察力、想象力与文字组织能力的退化,这将导致人类创作主体性的丧失。
从本质上讲,人机协作创作的过程绝非简单的人类与AI的先后接力,而是AI表达与人类表意之间的持续协商。在这一过程中,AI对浩如烟海的人类经典文学艺术作品以及海量文本展开深度阅读与自主学习。通过词频分析、风格模仿、情节统计等技术手段,AI为人类的表意提供了更多的形式选择和创意启发。但这种AI“表达”所生成的内容,只是计算的、概率意义上的产物,缺乏真正基于价值判断、情感体验和文化内涵的意义。与之相对,人类作为表意者,在创作过程中愈发凸显其作为价值观、个体体验和隐微情感意义提供者的关键角色。人类个体的创作基于深厚的文化底蕴,源于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世界的认知,因而其作品的魅力正源自其中蕴含的独特价值取向、生命直观、情感波澜和人生思考。在人机协作共创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为美学实践带来了新的可能。正是人类的“表意”赋予了AI“表达”的内容以真正的美学价值和意义深度。
这也就意味着,面对人机协作所带来的文艺创作环境的深刻变化及其“后人类”语境,加强人文经典的深度阅读和人文素养教育就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紧迫性。创作者通过深入阅读,能够从中汲取经典文本中蕴含的深厚底蕴、多样的价值观及细腻的情感表达。而人文素养的提升,则有助于创作者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体验感和深刻的感悟力。这些正是人类个体创作者在人机协作的共创时代,真正成为意义和表达主体的关键。
(作者系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