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Pin制造商Humane在2月19日被惠普以1.1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不到估值巅峰期的十分之一,这般如同流星一样的陨落也为AI原生硬件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作为同样在去年CES上走红的AI硬件,掌上AI伴侣Rabbit R1难免就会物伤其类,为了避免出现同样的结局,Rabbit方面也开始了自救之旅。
在Humane被收购的一天之后,Rabbit方面发布了一篇博客文章,向外界展示了他们打造的一款“通用Android智能体”。这次Rabbit并没有以其AI硬件Rabbit R1作为展示平台,而是使用了大家更为熟悉的笔记本电脑,通过笔记本电脑上的提示框输入请求,然后在Android平板电脑上“翻译”成可执行的操作。
在Rabbit的演示中,智能体可以查找YouTube视频,或自行在食谱App中找到威士忌鸡尾酒的做法、并收集所需食材,再将其添加到Google Keep的购物清单中。同时Rabbit的智能体还可以主动下载益智游戏2048,并尝试自学游戏规则。
Rabbit在这篇博文中指出,他们展示的例子“只是一个Android代理完成的核心动作循环”,并承诺在未来几周内分享更多关于其“即将推出跨平台多代理系统”的信息。整体来看,Rabbit此次发布的“通用Android智能体”,与AI独角兽Anthropic在去年秋季就已推出的“Computer Use”在功能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同样都是基于视觉模型解析屏幕上的元素,来实现像人一样来操作计算机。
事实上,AI大模型像人一样操作电脑和手机,如今成为了智能体(AI Agent)的标配。相比于OpenAI Operator、腾讯AppAgent,此次Rabbit方面所展示的智能体唯一的亮点就是“跨平台”,也就是在Windows设备上输入指令,智能体能够在Android设备执行。毫无疑问,跨平台确实是一个好概念,君不见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力,一众手机厂商都在积极搭建跨屏生态。
但是跨平台概念能够赢得消费者的认可,背后还有一个隐性门槛,即某一平台的发展已经达到顶点,需要跨平台这个概念来“虚空造牌”。可现阶段的智能体尚处于早期阶段,在单一平台赢得消费者都还没能做到,急切地追逐跨平台反而是操之过急,即便强如OpenAI,他们的智能体Operator目前也只是围绕web端展开,一切操作都是基于浏览器的。
Rabbit敢于追求跨平台智能体,则是源自于其所选择的大型行动模型(Large Action Model,简称LAM)路线。相比传统的大语言模型(LLM)是基于文本进行学习训练,LAM则是基于应用的交互界面进行学习。目前虽然LLM擅长生成文本和回答问题,但无法执行后续操作,LAM则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能够模拟各种应用程序和人类行为。
用Rabbit创始人吕骋的话来说,LAM的意义就在于扭转了当下已经被扭曲的用户与计算机的交互范式,基于流量逻辑,开发者不择手段地将用户留在自己的APP上消耗时间,并谋求更多的用户使用时间,而不是更有效率地帮助用户实现任务意图。LAM则有希望终结这一现象,以此为技术基础的Rabbit OS可实现理解用户的意图,进而自主找到最适合用户需求的应用程序,并直接完成任务所需的操作步骤。
在Rabbit原本的计划中是准备实现软硬件协同,AI硬件Rabbit R1以及承载“LAM playground”的Rabbit OS将同步亮相。然而遗憾的是,Rabbit R1孱弱的性能、糟糕的续航,以及别具一格的交互都使得大量用户难以接受,更加糟糕的是此前Rabbit OS还曾被用户扒出是套壳Android,与所谓建立在LAM上的操作系统几乎毫无关联。
按照Rabbit方面的说法,LAM与Siri等语音助手形似而神不似,后者受限于App的授权和API接口,但LAM则可以突破App的限制,无论是否开放API,它都可以在云端服务器上像真人操作一样完成各种任务的应用操作。
但使用了套壳Android,就等同于Rabbit R1是LAM驱动的新一代个人计算设备,将在AI时代取代App交互成为了无稽之谈。
Rabbit的口是心非,就直接导致了Rabbit R1的硬件销售几乎趋于停滞,进而让这家初创企业陷入了巨大的麻烦中。要知道,Rabbit的上一次融资还是发生在2023年12月,总计融资金额则是3000万美元。此前在整个2024年,Rabbit甚至都没有被传出获得了融资,这也就意味着该公司几乎已经一只脚踏出了悬崖。
所以现在Rabbit发布“通用Android智能体”,实质上是在试图重建信任,从而证明他们的LAM路线不是虚假的。可问题就在于,Rabbit的智能体发布得太晚,此前业界领头羊OpenAI已经推出了它的智能体Operator,苹果也准备基于Siri打造自己的智能体,再加上Anthropic等AI初创企业,智能体这个赛道已经是红海,Rabbit并没有获得先发优势。
一家以硬件产品打响名声的初创企业转而瞄准软件业务,这显然不是个好兆头,比如刚刚被收购的Humane最后的挣扎,同样也是试图打造AI操作系统CosmOS。因此这样看来,Rabbit似乎也要走上它的老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