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CEO Satya最新访谈:“算力最终会过度建设。我们建了很多数据中心,也租了很多,但我很愿意在2027-2028做更多租赁”
过去2年由于 1)对北美“电”稀缺的焦虑,2)对OpenAI的投资,让微软提前进入了投资周期。时至今日,微软似乎已经偏向了保守的一方。这里面几个逻辑:
1. Satya认定有一天会过度建设。即便推理需求井喷,但各个主权国家(比如现在的中国)正在接替北美进入产能扩建高峰,历史上屡次科技革命都会出现过基建的泡沫和破裂。把握之后应用的井喷,可能对于微软更重要。
2. 最近模型的发展,证明算法的进步远快于硬件。导致硬件的使用效率不断提升,结果就是越来越“花小钱,办大事”
3. 微软的确可能在地和电上overbuild过度建设了(而不是卡)。如TD Cowen过去2个月的多篇调研,认为微软取消了部分数据中心租约:
说到底,是微软自己的问题,投最多,也投最早
而另一边,中国的AI资本开支才刚刚开始,且以阿里为例,从一开始就是“以租代买”。这里面当然有“卡”合规性问题,但肯定也有财务考量。我们之前屡次提到:中国现在去投capex,属于抄了北美的底,省去了前期探索的资源浪费、算力价格经过了2年通缩、且实操上以租代买,进一步对冲了继续通缩带来的“残值”风险。因此今天去投的ROI会远高于北美。
今天看到太阳照常升起写的,另一个视角:
把开源的Deepseek直接做成“AI基础设施”,官方投资AI基建,民间在超低成本的AI基础设施上创造价值。要致富、先修路,老瓶装新酒,熟悉的味道。
在彼岸(北美),闭源的AI基础设施由私人投资,商业利益追求的是归属股东的垄断回报,模式是终端需求买单;在此岸,开源的AI基础设施最终是由官方前期投资再转换承接,模式是中间需求买单。
相比较而言,更善于做好“基础设施”的中国大陆,泛官方主导的使用性投资,将比海外更加坚定而迅速。由此,基础设施投资逻辑,在AI时代初步达成了。G2 在AI普及上,走上了不同的道路。AI支撑了美国的科技叙事,AI重塑了中国大陆的基建叙事。
最终,大家还是会回到那个问题:基建创造的价值增量,能否覆盖基建利息的支出。以及,受惠的究竟是大多数,还是少数。
就像最近一直在朋友圈分享的一段话:
“2025,中美叙事互换,中国接棒了美国的AI叙事,美国接棒了中国的改革叙事,梁文锋成了中国的奥特曼,DOGE成了美国的三中全会,天下本是一家,我的问题是你的答案,我的答案也是你的问题,与美国脱钩就是与世界脱钩,与中国脱钩也是与世界脱钩,一个胭脂粉黛,一个素面朝天祛了魅脱了妆,其实大家都一样。”
来源:信息平权
(转自:中国地产基金百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