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坐在圆桌两侧,银行、投资机构业务负责人与两家科技企业热络地交谈着。“公司对这方面应该深有体会。”这样的对话出现了许多次。
创新产品与服务、提升专业化水准、探索更多直接融资的发力方向,首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脚步渐渐加速。在近日调研过程中,北京商报记者关注到,金融机构尤其注重对科技创新核心领域的深度了解,形成银企双方的“双向奔赴”。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创新开展科技金融领军机构培育工作,以诸多先进经验形成示范引领。金融机构则纷纷表态,进一步提升科技金融专业化、专营化水平,承接更多先行先试任务,聚焦首都科技创新重点领域,提供更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
信贷精准支持
“我们和科技企业可以说是‘双向奔赴’了。”交通银行北京自贸试验区支行行长张庚如此感叹道。星河动力航天是国内第一家实现连续、稳定成功发射的民营火箭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同业,该公司也率先形成了规模化营收,加速助推了中国民营商业运载火箭的产业化进程。
希望“对标”SpaceX的星河动力航天,正处于发展的关键节点。公司首席战略官宋路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目前星河动力航天累计完成16次商业火箭发射,服务24家商业卫星公司,同时计划在2026年至2028年实现三型火箭的高密度发射,形成批量化的商业成果。
而在宋路看来,高技术门槛、高研发投入、高不确定性以及长周期发展的“三高一长”是商业航天领域的核心问题。对于获得充足且稳定的信贷支持,许多从业者并没有信心。不过,得益于与交通银行北京自贸试验区支行的长久联系以及对方的持续看好,双方合作顺利达成。
与公司需求完美匹配的产品是交通银行的“交银创投贷”。通过多次深入企业走访,并到现场实地观摩项目发射,了解企业技术实力和项目运作情况,交通银行北京自贸试验区支行最终通过绿色通道快速完成了中短期贷款相结合的审批工作。
坐标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楼实验室内,研究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开展细胞检测、基因测序等工作。抗病毒基因编辑治疗药物、核药研发评价等是这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京赛赋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赋医药”)的专长。
同样处在科技前沿的生物医药这一领域也面临着融资难题。民生银行北京中关村分行给予赛赋医药的年化利率2.6%以内的5000万元授信额度成为了一场“及时雨”。“正是在以民生银行为代表的众多金融机构的支持下,赛赋医药得以更好的发展,今年苏州设施投产、无锡核药的设施已开始为国内外客户开展核药的评价研究服务,国际项目也越来越多。”赛赋医药CEO兼首席科学家王全军说道。
自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发展科技金融大文章以来,众多金融机构以提升科技金融专业化水平为目标,探新路、亮实招,丰富的产品体系及优质的金融服务已成为银行的“标配”。民生银行北京中关村分行行长张凯介绍,授信方面,分行推出中小信贷计划、民生惠、易创E贷等多款流动资金贷款产品,满足不同场景下企业的资金需求;此外分行通过为企业匹配供应链产品、央行再贷款政策以及法人账户透支等产品,切实为企业节省融资成本。
解决股债联动难题
而除了通过创新产品为科技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金融机构也正在探索创投、耐心资本的加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现有科技金融体系中,银行信贷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风险投资等直接融资的动力相对不足,使得单一依赖银行信贷难以满足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调研现场,北京商报记者获悉,在此方面,交通银行北京自贸试验区支行全力推动交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与北京亦庄国投设立的2只百亿元新质生产力发展平行基金成功发布,这是经开区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首批落地,也是目前经开区规模最大的股权投资基金。通过多级联动,助力交银资本在北京地区完成首单AIC股权投资项目。
此外,为星河动力航天提供的“交银创投贷”,即是采用了“贷款+外部直投”业务模式。简单来讲,银行与外部投资机构合作,筛选具有潜力的科技企业,共同对目标企业进行尽职调查;外部投资机构对科技企业进行股权投资,通常以直接持股或认股权证的形式参与,而银行根据投资情况,为科技企业提供配套的信贷资金。这种模式不仅拓宽了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还通过风险分担机制,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在交银投资副总裁刘迎接看来,鼓励投资科创领域,不仅是提供“资本”的问题,更需要全社会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为科技创新厚植沃土。土壤与气候适宜,就会生机勃勃,像宇树科技、DeepSeek之类的创新就可能不断涌现。金融机构首先应认清科技创新行业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对其要有“容忍度”,尤其是包容他们早期的“失败”。
“很多创新技术、科技巨头一开始都是丑小鸭,历经坎坷,百转千回,才有一定比例成长为白天鹅。因此,对待科技领域的创新公司,投资机构首先要有‘长期耐心’,因为刚出来的产品往往成本高、性能不稳定、可靠性差、配套缺失......需要我们用望远镜而不是显微镜来看待这些创新公司的第一代产品。其次,要宽容失败,因为只有少数企业可以穿越‘死亡之谷’,取得商业成功。但是,即便早期投资失败,对行业进步、技术成熟依然是有意义的。”刘迎接说道。对于早期、小企业来说,事实上并不适合依赖银行信贷的支持,从风险角度出发,股权投资与科技创新才是真正匹配的。
另一方面,企业除了需要资金,还需要政府和产业链相关主体为其提供配套的“机会”。因此在“投”完之后,金融机构应更多给予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帮助,包括资源的链接等等。
正如民生银行的实践经验,与赛赋医药的对接不仅是简单的银企金融合作,还共同打造了一系列行业活动,包括优质投资机构引荐、行业协会合作等,为整个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搭建了高效的交流平台。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指出,要壮大创投和耐心资本规模,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投领域;同时完善退出机制,激发投资动力,具体包括优化资本市场退出渠道、发展并购市场等。此外,投、贷双方探索联合支持科技企业的模式,如创投机构为企业提供股权融资,银行提供配套的债权融资,形成股债结合的融资模式,降低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
先进经验复制推广
当前,北京正在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科技创新“含金量”,北京怎么做?形成示范引领是一大动作。
2024年以来,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创新开展科技金融领军机构培育工作,首批确定了14家金融机构,以进一步提升科技金融专业化、专营化水平,创新更多契合科技型企业需求和风险特征的金融产品,及时总结有效经验并进行复制推广。从获评的14家机构平均数据情况来看,2023年末科技贷款余额22.27亿元,增速57.25%,科技贷款新发放额占比30.14%,远高于北京市科技贷款平均增速和专营化程度。
交通银行北京自贸试验区支行及民生银行北京中关村分行正在这14家领军机构队列中。在科技金融领域,它们也交出了不错的答卷。其中,截至2024年末,交通银行北京自贸试验区支行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254家、高新技术企业448家、专精特新企业28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63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家,为经开区500余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支持,余额超20亿元;民生银行北京中关村分行目前已经覆盖了科创类客群900余户,其中专精特新客户288户,授信审批金额54.98亿余元,2024年全年科创类贷款投放达到了12.26亿元。
而谈及核心优势所在,众银行人士的“经验分享”离不开组织结构优化、人才引进、经营策略等多方面。
在服务上,张庚谈到,支行聚焦科技型企业“高成长、轻资产、快迭代”特有属性,针对重点领域科技型企业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同时以特色化大数据审批模型为客户精准“画像”。以针对北京地区成长期科技型企业的线上化定制产品“交银火炬贷”为例,某科技公司从提交贷款申请到审批完成仅2个工作日,额度是其原有贷款产品的2倍。
银行授信过程中,对科技企业认定缺乏标准通常成为科技金融发展面临的困难之一。对此,一方面金融机构注重“行业导向”,即聚焦信息科技、医学检测、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工业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列出“重点清单”;另一方面,强调专业化人才的重要性,例如,交通银行北京自贸试验区支行已组建商业航天、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高端制造4个行业研究小组,长期深入调研市场动态、技术趋势、政策环境,着力打通科技与金融专业壁垒。
“希望在未来三年内,我行在科技金融领域包括战略性、经营性和功能性发展目标上各自做出相应的动作,特别是规模要达到一定位置。”民生银行北京分行科创金融部总经理于凡表示。展望未来,民生银行北京分行将打出一套“组合拳”,包括参加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项目,与政府合作研究“政府基金贷”产品,安排集团内保荐机构针对境内无法上市的企业给予支持等。
而为实现目标,首先需要进行机构改革,将领军机构的先进经验复制落实到整个科创金融部,并在北京“三城一区”的其他支行中设立相应的科创金融中心。“我们的目标是在机构改革之后,让整个北京分行的科技金融服务不留遗漏、不落死角。”于凡提到。此外,重点科技行业的进一步拓展、通过路演等形式建设更加多元化的科技金融生态圈,都是如今正在做、也是未来值得做的事。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董晗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