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重庆11月13日消息(记者陈静 实习生黄倩)11月11日,西部陆海新通道主题传播(重庆站)活动走进高新区,采访团一行来到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看大数据如何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央广网发 黄倩 摄)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心理问题预防、预警和干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我国小学四年级到初三年级学生的抑郁检出率约为14.8%。而青少年心理问题会导致学习、社交等社会功能受损,成年后患各类精神疾病风险也会增加。目前不少地区仍通过人工筛查,存在工作量大耗时久,心理筛查与预警覆盖率不足等问题,且全国精神科医生为2万多人,平均每10万人仅有1.49名精神科医生。基于此,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着手开展了中小学生精神心理健康筛查,搭建“预防-干预-管理”全流程服务平台。
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央广网发 黄倩 摄)
“平台以学校为端口,开展学生心理筛查,为学生建立“一生一策”的心理健康档案,提供给学校、医院动态监测。对于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平台会提供一些数字化的干预手段。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需要重点关注和干预,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同时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脑科学大数据联合实验室项目负责人冯文卓介绍,
平台构建了“院校家”“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聚焦在医院、学校、家庭三方的联动与协作。针对心理障碍学生,研究团队自主研发和整合了一系列多模态的解决方案,可以在学校或者家庭环境下进行干预。同时,对于有需要的学生,学校和老师会把他们推荐到合作的医疗机构,形成了三方共赢的服务闭环。
除此之外,数字产品的使用能够有效降低“病耻感”。因为青少年不用面对面跟医生去诉说,或者有些问题不太想跟医生有更多的沟通,但数字产品就起到一个更好的隐私保护作用,更易敞开心扉,使得处于早期心理压力阶段学生能更便捷疏导内心压力。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对青少年来讲会对自己的情况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能够帮助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困境、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式,对于疾病的发生起到预防作用。即使经过这样一种干预,疾病还是发生了,对于青少年来讲至少了解了相关情况,对其就诊也有一个很好的支持作用。
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央广网发 黄倩 摄)
“未来,我们希望能够整合多维度、多来源、多模态的数据,建立心理健康风险预测大数据模型,真正实现从预防到管理的全流程服务平台。切实守护好孩子们的‘心’世界,推动未成年人全面健康发展。”冯文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