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11月10日,极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开提交IPO招股书,计划在纽交所敲钟上市,股票代码为“ZK”,拟发行不超过9.26亿股普通股。
这是继“蔚小理”之后,第四家赴美上市的中国智能汽车科技公司。
若上市之路顺利,极氪计划将IPO筹得资金45%用于开发更先进的BEV(Battery Electric Vehicles,纯电动汽车)技术,45%用于扩大产品组合;投向销售及营销,扩张其服务和充电网络;及10%用于一般企业用途。
极氪上市窗口,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经过井喷发展,急需寻求新增长点的时期。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在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仅有51.7万辆和50.7万辆,到了2022年一路增长至705.8万辆和688.7万辆,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54.60%和54.47%。
其中,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而2021年产销同比增长均高达160%左右。
到了2023年前十个月来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735.2万辆和7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9%和37.8%,市场占有率为30.4%,增速有所回落。
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中,国内销量为628.5万辆,同比增长31.4%,出口99.5万辆,同比增长99.1%,走出国门的趋势显著加强。
新能源势力版图不断变换,比亚迪不再一家独大,“蔚小理”三家割据格局淡化。现如今,极氪赴美,或将成为造车新势力中从成立到上市的“最快IPO”。
吉利之子
极氪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早在2015年,极氪的母公司吉利就已发布“蓝色吉利行动”,计划在未来几年推出数十款新能源汽车,并夸下海口——力争在2020年汽车销售中新能源汽车的占比超过90%。
在此期间,吉利2018年以90亿美元收购奔驰背后戴勒姆公司9.69%股份,并成为戴勒姆第一大股东,这笔继收购沃尔沃之后的又一次重磅交易,让创始人李书福被誉为“替中国汽车长了脸”。
然而,吉利在新能源领域未能延续油车赛道的风光。
为了抢占市场,吉利起初在传统的燃油车平台上改造电动车,在不改变车身主体结构的前提下,将发动机、油箱等传统动力装置全部拿掉,将其更换为电池、电机等部件。
坊间有一个经典断句笑话:新能源汽车人才有机会直接落户上海——汽车人擎天柱听了之后连夜“油改电”。
吉利当时干的就是“油改电”,代表车型吉利帝豪EV,在2016年-2017年累计销售超4万辆,帮助吉利成为当时新能源销冠。
好景不长,随着“油改电”安全性低、续航里程短等问题暴露,相关车型很快遭到市场淘汰,到了2020年,吉利的新能源渗透率仅有5.2%,与当初的目标相距甚远。
在2020年9月北京车展上,吉利旗下领克首款纯电动概念车Lecker Zero亮相,基于吉利全新纯电架构——浩瀚架构打造而来,续航里程官方数据为700公里,零百加速时间不超过四秒,当时就有消息称,量产车型将在2021年下半年交付。
到了2021年3月,极氪正式成立,定位豪华智能纯电品牌,第一款车型极氪001正是Lecker Zero的量产版,从001开始,吉利希望一个新的起点。
目前在售的三款车型中,极氪001定位为中大型豪华轿跑,5款车型的售价区间为30-40.30万元;极氪X定位为紧凑型SUV,4款车型的售价区间为18.98-22.98万元;极氪009是一款中大型纯电动MPV,2款车型的售价区间为49.90-58.80万元。用极氪CEO安聪慧的话来说,公司希望在“纺锤形”的新能源市场占据中间最大的位置。
根据吉利汽车2023年半年报,极氪上半年营收为212.7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整车销售收入131.75亿元,同比增长148.75%。在吉利汽车上半年731.8亿元营收中,极氪贡献将近三成。
毛利率方面,2023年上半年极氪整车毛利率达到12.3%,同比增长7.6个百分点,而今年上半年小鹏汽车毛利率降至负值为-5.9%,蔚来汽车整车毛利率也仅为1%。
虽然营收持续上涨,但过去两年半极氪始终处于亏损状态,2021年净亏损45.14亿元,2022年净亏损76.55亿元,2023年上半年净亏损38.71亿元,累计亏损达到160.4亿元。同时,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极氪累计研发投入达到117.95亿元。
作为一个成立不到三年的品牌,极氪通过烧钱扩张达成了可观的成长速度,上市进程也快于同行。
去年10月31日,吉利汽车就发布公告称,已向港交所发布一份议案,内容有关旗下合资公司极氪分拆上市。
到了今年6月25日,吉利汽车发布的公告显示,旗下合资公司极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已决议为极氪智能科技可持续发展探索不同的外部融资方案。
极氪最初的股权结构中,吉利汽车持股51%,吉利控股持股49%。
招股书显示,在本次发行前,吉利汽车持股54.7%,吉利国际(香港)有限公司持股13.2%;GHGK Innovation Limited持股9.8%。
在此次IPO前,极氪共完成Pre-A和A轮两轮外部融资,A轮融资完成后,估值升至130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极氪并非吉利系首个独立上市的品牌。
2021年10月,沃尔沃宣布在纳斯达克斯德哥尔摩交易所首次公开募股上市交易;今年6月,极星汽车通过SPAC合并也登陆纳斯达克;吉利旗下亿咖通科技预计将在今年底完成SPAC上市,估值约为38亿美元。
一方面,作为吉利目前的“小儿子”,极氪可以背靠吉利系分摊研发、销售成本,但另一方面,随着吉利首辆“嫡系”纯电车型吉利银河E8面世,以及其他子品牌进军新能源,极氪也将面临内部竞争。
出路与出海
年初,安聪慧定下了全年14万辆的销售目标,这是一个经过内部测算的目标,它细化到每款车型的对应量:极氪001、009及极氪X分别交付7万辆、3万辆和4万辆以上。
按照长期规划,极氪将在2025年实现65万辆的销量规模。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截至2023年10月31日,极氪成立以来累计交付了17万辆极氪汽车。
年内交付方面,极氪2023年上半年累计交付42633台,同比增长124%,但仅完成年度目标的30.45%。截至2023年10月底,极氪累计交付量达到7.9万辆,月交付量连续9个月同比增长。
8月份的吉利汽车2023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吉利汽车集团CFO戴庆重申了极氪14万辆的年度销售目标,安聪慧也表示对此充满信心。
从下半年的销售举措来看,极氪达成目标的压力并不小。
7月1日,极氪001车型推出全新产品免费升级权益:全系车型均可免费获得价值6千元外饰,YOU版车型可免费选装价值3.5万元的运动进阶套装;ME版车型可免费选装价值2.8万元的空气悬架套装,入门级的WE版车型也可享价值2.8万元的限时选装基金。
到了8月11日,极氪宣布,即日起到今年底,旗下的主力车型极氪001部分配置开启限时优惠,降价幅度为3万至3.7万元。降价后,极氪001起售门槛下调至26.9万元。
10月16日,极氪借交付开启两周年之机,宣布即日起到今年底,品牌旗下全系车型开启限时购车、限时增购及置换等权益。
从间接优惠到直接降价,有市场分析人为,极氪以价换量,无可避免地卷入到国内新能源价格战中。
安聪慧也表示,“现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我们想把用户选择开口加大一点,用现金换权益对毛利影响不大。”
此外,极氪管理层也多次表示,随着海外市场打开,销售局面将进一步拓宽。
今年8月25日,极氪001上船发往欧洲市场,不到一个月后,首批欧版极氪X也在港口集结装船,开始发往欧洲。
早在两年前,极氪就已经成立了欧洲销售公司,并在瑞典哥德堡的极氪全球设计中心针对欧洲市场特点进行定制化开发。
因此,极氪X本身就由欧洲研发中心以及设计师团队共同打造,该车型还支持欧洲32国地图导航和9国语言,安全方面也满足E-NCAP欧洲五星碰撞标准。
到了9月29日,极氪汽车还宣布登陆另一片富庶之地——中东,在上海分别与阿联酉AW ROSTAMANI 集团、沙特阿拉伯 WALLAN 集团、卡塔尔 BLUE LAKE MOTORS、巴林Y.K. ALMOAYYED & SONS集团签署了国家级总代协议,将共建中东海湾四国极氪销售服务网络。
随着货轮逐渐抵达大洋彼岸,极氪将从11月起,率先于瑞典、荷兰两国开售,随后向西欧8国、中东、中亚、南美及港澳地区逐步扩展,2026年将覆盖西欧大部分核心国家。
价格上,欧版极氪X在海外市场的预售价为4.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35.7万元,作为参考,极氪X顶配四驱YOU版4座车型目前在售价为22.98万元。
与同价位段、国内指导价19.77万元到22.27万元的领克01PHEV对比,在欧洲普遍售价是4.2万欧元至4.45万欧元,约为人民币31万至34万元/辆。
至少50%的提价空间,也是国内车企出海的动因之一。
毕马威于今年6月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筑梦欧洲》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均价为5000美元,2022年增加到2.2万美元,其中,对欧洲出口均价达3万美元,高于新能源汽车整体出口均价。
在过去,出口的中国汽车尚未摘去廉价标签,“出口就是称重卖铁皮”。新能源时代,一切都变了。
正因为新能源汽车能带来行业变革,在国际市场也会存在必然的阻力,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双反(反垄断、反倾销)。
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例行议会中发难,将启动一项针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
对于开启调查的原因,冯德莱恩的官方表述为:“平价的中国汽车遍布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它们的价格之所以低,是因为获得了巨额的国家补贴,而这正在扰乱我们的市场。”
10月4日,欧盟委员会决定,正式对中国产新能源汽车展开为期13个月的反补贴调查,以决定是否对中国产新能源汽车关税进一步提高,超过现有标准10%的水平。
法国总统马克龙也曾在发言中提及,“绝不能在电动汽车市场上重蹈我们在光伏发电方面所犯的错误,我们在中国工业中造成了依赖,并使其制造商繁荣昌盛”。
从上市平台出海,到汽车整车出海,再到产业链出海,“保护贸易”的迷雾之下,中国新能源车征途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