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二 编辑|魏晓
来源|AI蓝媒汇
没有哪一位大厂CEO像李彦宏一样,依然冲在一线,依然亲力亲为,依然卖力吆喝。
就在今日深圳举行的2023西丽湖论坛上,李彦宏再次抛头露面,带来了自己对大模型和AI原生应用的观察和思考。
在公开场合,亲自下场布道AI,对于李彦宏来说,这已经是常态了。
无论是过去十年化身成为带货AI第一人,致力于推动促进AI进入到全面应用和普及阶段,还是这一年来随着大模型浪潮,以“文心一言”作为支点,目标撬动一个AI原生时代。
一直与AI相关,从鼓风到造浪,从基建到应用,李彦宏的身影贯穿始终,身先士卒。
一方面,自然是对AI事业的个人热爱。
另一方面,也是在李彦宏的认知中,在这件事上,就得是CEO亲自上阵冲锋才行。
正如他在2023西丽湖论坛上说的那样:
拥抱AI时代,需要一把手来驱动。
一把手工程
业内熟知,CEO本就是团队的核心以及灵魂人物,还把握着公司前进的战略方向,这对于公司能否创业成功,事关成败。
放到AI时代,来自CEO,来自一把手的驱动,就显得格外重要。
基于技术的不断迭代,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无论是生成式AI,还是AI原生的概念,都是新生事物。
接受并选择做出改变,并不轻松。尤其可能需要摆脱思维惯性,抛掉过去的路径依赖。
在李彦宏看来,即便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机遇是堪比工业革命的大机遇,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但如同任何新事物的接受过程一样,AI原生的概念肯定是先被终端消费者和创业公司所接受,其次是中小企业,最后接受的才是大企业。
船大不容易转向,也不容易掉头,基于既往的商业模式下,大企业天然会存有保守心态,对新生事物不敏感,不愿意冒风险。
此时,就需要明确且统一的战略决策,需要一把手、掌舵者发号施令。
同时,很多企业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对问题本质理解不深的情况。
比如不少公司CEO把拥抱AI时代的任务下放之后,团队执行者可能会被外部信息所干扰,而选择自己去搞个基础模型。
市场有消息称,截止10月份国内已经发布了238个大模型,而6月份的时候是79个,相当于4个月就翻了3倍。
很大程度上,这相当于重复造轮子,是一种资源浪费。
一方面,要开发好用、可用的大模型,本身存在很高的技术和成本门槛,同时也只有持续投入,不断迭代,才能够产生智能涌现能力。
换句话说,对于入场者来说,这是个成本高企,也是个时间精力高企。
同时,放到市场上,由于没有智能涌现能力,专用大模型的价值其实非常有限,目前国内有200多个大模型其实都没有什么使用量。
另一方面,大模型本身并不产生价值,而创造价值的关键点正在于,以其为基础底座,涌现的无数AI原生应用。
今天的AI时代,优秀的AI原生应用还未出现,这正是创业者千载难逢的机会。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着力点应该放在如何用好最强大的基础大模型,做出更多的超级应用。
正如李彦宏所说:
我们需要的是100万量级的AI原生应用,而不是100个所谓的大模型。
如果将投入、精力放到也构建一个基础大模型上,对于创业者来说的话,即消耗了公司有限的资源,也容易错过了机遇窗口。
这就需要CEO亲自参与进来,拥有清醒认知,才能保证路线在执行中不会出现偏差。
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当然,还有一点。
那就是,只有CEO才会关心新技术对自己业务的关键指标是不是产生了正向作用。
比如对于互联网产业而言,大模型有没有给你的DAU、用户时长、留存率、变现效率带来正向影响,对于所有企业来说,大模型有没有让你的成本变低,收入、利润变得更高,增速更快?大公司分工明确,CEO必须主动引领这个变革。
李彦宏以自家产品百度文库举了个例子。
“现在,百度文库可以在1分钟内生成一个20几页的PPT,包括图表生成,格式美化等,而且几乎是零成本。新文库也实现了从内容工具到生产力工具的转变。”
显然,在拥抱AI时代上,从前瞻、决策、方向、执行,再到实时关注成效与否等全推进流程上,都得一把手贯穿始终。
这是一把手工程。
李彦宏是这么认为的,也更是这么做的。
今年2月份,在公司内部信中,李彦宏向百度全体早早明确,“AI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临界点,各行各业都不可避免地被改变。中国AI市场即将迎来爆发性的需求增长,其商业价值的释放将是前所未有的、指数级的。”
并表示,“我们计划将多项主流业务与文心一言整合。”
当季度,李彦宏的OKR内容显示,其关键任务为“引领搜索体验的代际变革”。这指的是,在该季度,当文心一言发布后,百度搜索即会全线接入文心一言。
再之后,便是百度 App、百度文库、百度电商、百度营销、百度联盟、百度地图、百度网盘、百度 AI 智舱等业务陆续接入文心一言。
无论从认知,还是工作重心,以及业务接入规划等等,李彦宏都是主导者,且是推动者。
这使得百度成为全球第一个发布大模型的大厂,也让百度自身应用率先在大模型赋能下完成重构,进入了AI原生应用时代。
这是对内。
对外,李彦宏也甘做“文心一言”大模型的代言人。
从3月份的文心一言发布,再到此次11月举行的2023西丽湖论坛,据AI蓝媒汇不完全统计,这期间,李彦宏已经在约8个公开场合中,围绕“文心一言”、围绕大模型、围绕AI原生应用等公开发声。
身先士卒,拼在一线。
人们总是非常期待AI能够带来更多想象力,能够造福人类。不过在这个愿景实现之前,一把手们需要先动起来,正如李彦宏那样。
附:李彦宏《AI原生时代:“冷”思考和“热”驱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很高兴来深圳参加西丽湖论坛。我想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我对大模型和AI原生应用的一些思考。我演讲的主题是《AI原生时代:“冷”思考和“热”驱动》。现在人工智能很热,但我想首先分享两个“冷”思考。
第一个,中国的大模型很多,但是基于大模型开发出来的AI原生应用却非常少。有报道说,截止10月份国内已经发布了238个大模型,而6月份的时候这个数字是79个,相当于4个月就翻了3倍。但中国有多少AI原生应用呢?我想在座的各位,很少有人能说出一二个来。
如果我们看国外,除了有几十个基础大模型之外,实际上,已经有了上千个AI原生应用,这是在中国市场上没有的。而我认为,人类进入AI时代的标志,不是产生很多的大模型,而是产生很多的AI原生应用。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PC时代,基本上只有Windows一个操作系统,但是基于Windows系统开发的软件有很多;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操作系统也只有安卓和iOS两家,而移动应用有800万之多。大模型时代其实也是类似,大模型本身是一个基础底座,类似操作系统,那么最终开发者要依赖为数不多的大模型来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原生应用。所以,不断地重复开发基础大模型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AI原生时代,我们需要100万量级的AI原生应用,但是不需要100个大模型。如果我们的产业政策能够更加鼓励基于大模型的AI原生应用,我们一定能够构建起一个繁荣的AI生态,推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第二个冷思考,由于没有智能涌现能力,专用大模型的价值其实非常有限。我看到一个现象,很多行业、企业,甚至很多城市都在买卡、囤芯片,建立智算中心,想要从头训练自己的专用大模型。殊不知这样炼出来的大模型是没有智能涌现能力的。
因为,只有当你的模型的参数规模足够大,训练数据量足够多并且能够不断投入,进行迭代,才能够产生智能涌现,大模型才能具有触类旁通的能力。也就是说,你没教过的东西,它也会了。所以,大模型的产业化模式,应该是把基础模型的通用能力和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也就是大模型套小模型,专用的小模型反应快,成本低,大模型更智能,可以用来兜底。
自从8月31号开放以来,文心大模型的API调用量,呈现了指数级的增长。国内有200多个大模型,上了这个榜单、进了那个排名,但其实调用量是很小的。文心大模型一家的调用量比这200多家大模型的调用量加起来还要多。
刚才说了两个“冷”思考。作为一个在AI领域工作超过十年的从业者,我对大模型和AI原生应用的巨大价值和影响力,都深信不疑。所以我想说一说,AI原生时代的三个“热”驱动。
第一,强大的基础模型,会驱动AI原生应用爆发。
中国有领先的基础大模型,这是AI原生应用发展的坚实基础,是底层的能力。3 月16日,百度率先发布了基于文心大模型3.0的文心一言产品,之后快速迭代。
上个月,我们又发布了文心4.0版本,在网站和APP上叫做文心一言专业版。4.0是迄今为止最强大的文心大模型,在理解、生成、逻辑和记忆各方面能力,都有了明显提升。
比如,在生成能力上,文心一言除了生成文字内容,还包括图片、视频、数字人等等多模态内容,可实现的创作体裁超过200种,你让他写一首李白风格的诗,写出来就像李白,你让他写一首杜甫风格的诗,写出来就像杜甫,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写作需求。
在逻辑和记忆能力上,相比之前的版本也有了成倍的提升。而AI原生应用,就是基于大模型智能涌现后产生的理解、生成、逻辑和记忆能力而开发出来的应用。
这些能力是过去的时代所不具备的,因而才能打开无限的创新空间。作为基础底座,大模型可以支撑无数AI原生应用的开发。但是,直到今天,无论是中国也好,美国也好,我认为最好的AI原生应用还有没出现。
就像移动时代诞生了像微信、抖音、Uber这样的“mobile-native”的应用一样,AI原生时代一定会有优秀的AI原生应用是基于这些大模型开发出来的。而深圳有着丰富的场景和深厚的产业基础,在AI原生时代深圳一定会再次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
第二,拥抱AI时代,需要由CEO、一把手来驱动。
今天,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机遇是堪比工业革命的大机遇,这一点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每一家企业、每一个组织,都在思考如何拥抱这个新时代,如何利用这一新技术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如同任何新鲜事物都有一个接受过程一样,最早接受的是C端用户和创业企业,之后是中小企业,最后接受的才是大企业,因为大企业天然保守,对新生事物不敏感,不愿意冒风险。
我见到很多企业,上上下下都非常重视这次机会,但是对问题的本质理解不深,CEO把这个任务交给IT负责人,IT负责人和工程师天天被那些所谓的“震撼发布”、“史诗级的更新”、“iPhone时刻”、“炸裂”这些说法所忽悠,都想去自己搞个基础模型,或者按照网上传播的评测方法来挑选一款评分高的大模型,大家就以为这就是拥抱AI时代了,殊不知大模型本身不仅不产生任何价值,还造成了对公司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拥抱AI时代,为什么需要一把手来驱动?
因为只有CEO才会关心新技术对自己业务的关键指标是不是产生了正面作用。比如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大模型有没有对你的DAU、时长、用户留存这些指标产生正面的影响。其实对于所有企业来说,更简单、更直接的是对你的收入和利润增长有没有产生影响,对你成本的降低有没有产生影响。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小公司一把手什么都管,就更容易开发出适合自己的原生应用,大公司分工明确,CEO如果不主动引领这个变革,就很容易被带偏。
在百度我们坚决地对旗下各个产品线进行了AI原生的重构,给大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智能体验。比如,新搜索具有极致满足、推荐激发和多轮交互的特点,当用户提出一个问题时,新搜索不再是提供一堆链接,而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生成文字、图片、动态图表等多模态的答案,让用户一步获得满足。
再比如,以前准备一场演讲,要耗费好几天时间制作讲稿和PPT,刚刚也讲了,写文章3000字可能一分钟就完成了。现在,百度文库可以在1分钟内生成一个20几页的PPT,包括图表生成,格式美化等,成本几乎是零。新文库也实现了从内容工具到生产力工具的转变。因为有了这样的原生化改造,文库的付费率有了明显的提升,这就是我说的AI对业务关键指标的促进作用。
更大想象空间在于,大模型催生出过去从来没有过的AI原生应用。百度也在孵化全新的AI原生应用。比如智能代码助手Comate。今天百度有上万个工程师,百度现在每新增100行代码,就有20行是AI生成的,而且这个比例还在快速增长中。这样的AI原生应用,通过人机协同,帮助我们大幅度提升研发效率。而AI原生应用带来的改变,我认为,才刚刚开始。
第三,繁荣的AI原生应用生态,会驱动经济增长。
好的应用会带动市场,倒逼市场变化。类比来看,中国新能源车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达到65%。这主要是因为国家政策的扶持拉动了应用端,拉动了市场的需求,比如对于新能源车的车辆购置税减免,不限号不限行等等这些手段,都有效拉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增长。AI产业也是需求驱动,所以应该是在需求侧、应用层发力,就像补贴新能源汽车用户一样,鼓励企业调用大模型来开发人工智能原生应用,用市场手段推动产业发展。
我之前说,AI时代的技术栈分为四层,也就是芯片层、框架层、模型层和应用层。无论是芯片也好、框架也好、模型也好,都是需要AI应用来驱动的。只有通过更多的场景落地应用,才可以形成更大的数据飞轮,才能够让芯片做到够用、好用。
全球来看,AI原生应用正在成为主要的趋势。微软其实并没有自己的基础大模型,它是跟OpenAI合作的,但是它有最成功的AI原生应用,大家知道就是Office365的Copilot,30美金一个月。百度从做AI的第一天起,就非常重视生态的建设,目前已经拥有了超过800万AI开发者。
不久前,百度上线了大模型插件平台,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把自己的数据和能力,快速地变成插件。比如法律助手、简历助手、装修助手、旅游、办公等等助手类插件。插件是一类特殊的AI原生应用,不仅容易上手,还能让企业在私有数据没有泄露风险的情况下,更便捷地用到大模型的能力,大大降低了开发者门槛,有利于构建繁荣的AI原生应用生态。
API是AI原生应用调用大模型的主要方式。在制造、能源、电力、化工、交通等实体产业,都将成为大模型和AI原生应用极为重要的落脚点,也将成为推动数实融合的主阵地。
今天,在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台上,已经有超过17000家企业在这里开发产业模型和解决方案,除了刚才提到的行业,也包括教育、电商、短视频、游戏等多个行业。未来,每一家企业跟自己客户打交道的方式,都会转变为AI原生应用,这将大幅度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无论是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还是个人工作效率的提升,都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AI应用生态的繁荣就会成就经济繁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讲了这么多大模型和AI原生应用,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去使用它、了解它、体验它、投入到AI原生应用的创新中,共同创造一个百花齐放、无限可能的AI原生时代。
Lanmeih/今日话题
如果你是一名创业者,如何抓住这波AI机遇?
咱们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