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11月15日消息(记者张宣剑)11月1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罗毅、江俊、尚伟伟教授团队与深空探测实验室张哲研究员等合作,采用中国科大机器化学家“小来”系统,高效融合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机器实验,利用火星陨石制备出了实用的产氧电催化剂。
11月14日,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合成》上,并被作为当期热点论文予以专门推荐。
移居火星,是人类的梦想。然而首先要克服缺乏氧气的火星环境。火星上存在水资源的可能,为利用太阳能驱动的电催化析氧反应制备氧气提供了机遇。但由于人类无法在无氧的火星环境下长期生存,在火星上就地取材创制催化剂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记者了解到, “小来”通过其精准的自动化操作能力,执行了高通量实验任务。与此同时,其“计算大脑”同步进行量子化学仿真模拟,通过融合理论大数据和实验小数据产生具有预测能力的机器学习模型,最终预测并机器验证出全局最优的催化剂配方。这种理实交融的研究范式能够从数百万种可能配方中迅速识别最佳组合,极大地加速了新材料发现过程。
据悉,该工作成功展示了在地外星系上因地制宜创制化学品的智能化全流程,为未来地外文明探索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对我国在未来月球、火星空间站上实现星际资源的原位综合利用建立了独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