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通讯员 朱汉斌、齐玥
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广目地球科学卫星、“探索6000”自主水下机器人、空间生命科学仪器、干细胞新药开发及基因编辑技术快速检测、数智心理教练青少年智慧平台……11月15日,以“激发创新活力 提升发展质量”为主题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在深圳拉开帷幕。记者了解到,中国科学院系统50多家机构携500多个项目参展,涉及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科学仪器、电子与信息、海洋经济、生命健康、节能环保与新材料、数字创意及科技服务等领域。
上天入海“神器”纷纷亮相
记者在现场看到,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抓总、力学所孵化企业中科宇航、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参与研制的首型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亮相高交会。这是目前中国运载能力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具有发射方式灵活、快速的特点。今年6月7日,“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制的“广目”地球科学卫星(CASEarth卫星)也亮相高交会。作为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CASEarth)”的有机组成部分,“广目”地球科学卫星于2018年7月立项,是中国科学院和我国第一颗空间地球科学卫星。
“探索6000”自主水下机器人(AUV)是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与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联合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6000米级光学探测AUV,突破了海底图像大场景拼接及目标识别、近海底自主避障及高精度导航定位等多项关键技术,可作为我国深海科考的探测装备,实现声学及近底光学精细调查,并在深海水下考古、深海资源勘探和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辨率破0.9纳米
自主研发“科学之眼”
今年高交会上,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科控股”)及旗下基金投资企业携126项科技成果亮相,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能源环保及新材料、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在国科控股展区,记者看到,一台可以现场探索微观世界、被称为“科学之眼”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格外引人关注。据介绍,这是由北京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高分辨率场发射枪扫描电子显微镜,分辨率突破至0.9纳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成功实现产业化,有效解决了前沿科学研究与高新技术应用领域尖端仪器“卡脖子”问题。
此外,一台高约1米、镶嵌着金色党徽的红色票箱尤为醒目。这是党和国家重大会议使用的电子票箱。2022年,中国科学院成都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不仅实现了选举与表决系统的全面国产化,还成功研制出比肩世界一流水平的中科国声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的音频产品,实现了党和国家重大会议选举、表决、音频设备的全面国产化。
在国科控股展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规模产业化的成功案例随处可见。国科控股助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技术实现产业化。2020年,首套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在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正式投入临床应用,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第四个拥有重离子加速器技术及临床应用技术的国家。
最高频血管内超声成像系统首次亮相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携260项高科技展品亮相。
记者看到,该院从“世界科技前沿”“科技制高点”“经济主战场”“科教融汇”四个方面,向社会公众展示优势科研方向的重点项目和产业协同生态,涵盖医疗器械、合成生物、脑科学、先进材料、大数据、生物医药、碳中和等前沿领域的创新成果。
首次亮相的最高频血管内超声成像系统、电催化CO2转化材料、AI大模型应用、高分辨率高帧率4D成像系统、超宽温域铝基电池、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服务平台等获高度关注。
据了解,由深圳先进院联合深圳皓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成功研制出最高频超高清双频血管内超声成像系统及介入导管,目前该系统已顺利通过了三类医疗器械型式检验并成功完成在体大动物试验,现注册临床试验阶段进展顺利。
该系统中心频率达到90兆赫,最高可达120兆赫,图像分辨率提高了近1倍。将极大提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中放置支架后的特征识别精度,改善PCI术后的治疗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先进院还在本届高交会上重点展示4个重点实验室,其中包括牵头建设的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重点实验室、定量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以及参与建设的集成电路材料重点实验室、脑认知与类脑智能重点实验室。
此外,高端医学影像工程实验室、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P3实验室)、高端电子材料全闭环平台等重大设施平台,也将在本届高交会上亮相。
低温环境锂电池就“趴窝”?
宽温域电池技术来了
在低温环境下,锂电池的活性会大大降低。记者发现,我国首款具有宽温域、低成本、长寿命的电芯产品在高交会上亮相——可以经受零上80℃至零下70℃的极端考验。
据介绍,这款超“能打”的锂电池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碳中和技术研究所先进储能技术中心研究团队历时10年研发,上市后将有望打破未来新能源产业格局。
据团队成员介绍,这项新型锂离子电池技术目前已实现了储能、动力等多个应用领域的电芯产品的规模化量产,并已于今年6月在我国东北等地分布式储能领域开展应用示范。
据研究团队核心成员蒋春磊介绍,他们通过电池负极材料创新和电解液体系创新,直接扩大了电池的工作温度范围,其中最低工作温度达零下70℃、最高工作温度达零上80℃,实现了高寒酷暑的宽温域应用场景。
据了解,团队研发了一种新型铝基复合负极材料,通过与商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匹配,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研发相应电解液体系,成功开发出了这一超宽温域电池产品。
在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的展区,记者看到了集波浪能和太阳能发电于一体的半潜式深海养殖网箱技术的海上平台模型。通过这一技术,可以就地获取波浪能、太阳能等海上能源,保证充足的绿色能源供给。
不止于此,平台同时配备海水淡化和检测设施,满足海上用水需求;平台中间栏区分区,建成巨大养殖水体,并在平台顶部配备专业养殖设备,形成现代化深远海养殖功能区;平台巨大空间可建设生活、工作、居住空间,配备现代化生产、生活设施,为海上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提供全方位服务;平台还建立废料储存处理区,实现海上生产、生活零污染排放。
据介绍,这一平台技术已经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浙江等地落地转化20余台,市场反响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