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吴林静 每经编辑:杨欢
世界科幻大会首次“登陆”中国,选择了成都这座拥有丰富科幻文脉的城市作为举办地。大会成功举办的背后,是成都乃至中国科幻文脉传承的“开花结果”。这条科幻文脉不仅体现在作家的丰硕成果上,也体现在科幻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上。
为此,我们将「大家的城市公开课」第四期主题设为“科幻之都造‘城’记”,特别邀请到《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成都市科幻协会会长、《三体》系列图书出版策划人、第81届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专职主席姚海军,聊聊科幻文学的魅力与科幻产业的未来,也为大家解答“科幻之都,何以成都”的疑惑。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以下是姚海军公开课演讲实录:
世界科幻大会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举办的是第81届。
最开始世界科幻的中心是欧洲。1818年,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创作了《弗兰肯斯坦》(或译《科学怪人》)之后,就开启了科幻小说这一形式。这个故事多次被搬上荧幕,几乎家喻户晓。
那个时候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但是科幻作家敏锐地预感到工业革命的到来,诞生了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
英国后来有很多的作家,像我们中国读者所熟悉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他写了《大战火星人》。美国一家广播公司将其改编成广播剧,当听众听到演员喊“火星人入侵地球”的时候,还以为是真的。那时候民众分不清科幻和现实的边界,这是科幻发展中一段有趣的插曲。
法国也产生了很多的作家,像我们最熟悉的是写《海底两万里》《从地球到月球》《80天环游地球》的儒勒·凡尔纳。现在书店里的科幻小说区还放着大量的凡尔纳的作品。他一直是儿童阅读的经典读物,很多人的科幻启蒙也是受凡尔纳作品的影响。
科幻诞生在欧洲,但在“一战”“二战”之后,它的中心转移到了美洲大陆,美国科幻真正进入了“黄金时代”。
美国科幻作家创作了很多流传于世的、今天仍被奉为经典的作品,出现了诸如罗伯特·海因莱因(被誉为“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艾萨克·阿西莫夫(《银河帝国》作者)、弗兰克·赫伯特(《沙丘》作者)等非常有名的作家。美国科幻还发展出太空歌剧、赛博朋克、新浪潮等分支,愈加繁荣。
科幻产业的发展,也是始于美国。包括科幻电影、科幻游戏、科幻的动漫等,都在美国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所以,世界科幻大会也在美国诞生。最开始,它只是幻迷聚在一起交流、像一个party那样的活动。
80多年后,今天的世界科幻大会已经具备了非常的影响力。尤其是每年大会颁发“雨果奖”,对科幻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刘慈欣获得这个奖项之后,“雨果奖”迅速地为国人所知。
事实上,中国科幻作家获得“雨果奖”是很困难的。首先是语言上的问题,整个评选过程主要都是英语,你需要把作品翻译成英文版,才能进入到奖项的评价体系中。
刘慈欣当年《三体》入围,一开始排在了第七位。那一年科幻界出现了一些争论,导致一位美国作家退选,这样一来,《三体》得以进入决选的“短名单”,最后促成了“雨果奖”。
刘慈欣说,获奖是一种偶然。但我觉得这部作品本身是一部非常伟大的作品,代表了中国科幻文学的最高水平。而且,它不仅仅在中国是最优秀的,放眼世界科幻文坛,它也是一流的。作品中的想象力,对未来人类、未来科技的展望,体现的深邃思考,都是一流的。
2008年我们到圣何塞参加世界科幻大会,萌生了把大会引进中国的想法。2018年,我们才正式提出“申幻”。很多外宾在此次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结束的时候说,“这是我有生以来参加的最辉煌的一次科幻大会”,给了非常高的评价。
我们知道“科幻之都”的竞争其实蛮激烈的,成都、上海、北京、重庆甚至深圳这样的城市都在竞争。接下来重点谈一谈,新名片为什么最后花落成都?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文脉传承一:巴蜀文化提供丰富土壤
这里有金沙遗址,有三星堆文明。当我们去这些历史文化场馆参观的时候,里面的文物给了我们很多联想,不仅仅是学习历史知识,更会促使我们产生一些科幻的想法。
古蜀的文明、巴蜀的文化,这种漫长的历史,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宽阔的想象空间,也因此诞生了一些科幻作品,去阐释那段神秘的历史。
比如童恩正先生就写过一些考古的科幻小说,内容就与巴蜀考古学上的一些发现相关。可以说,整个巴蜀地区的文化给了科幻非常丰富的土壤。
文脉传承二:四川作家占据重要位置
中国现代科幻小说的历史,实际上和美国科幻史的长度差不了多少。清末,在梁启超、鲁迅等有识之士的努力下,西方科幻小说进入中国。鲁迅先生翻译了很多凡尔纳的作品,他还写过一篇文章,文内说:“导中国人群以行进,必自科学小说始。”对科幻小说给中国带来新的改变,鲁迅给予了非常高的期望。
很快,中国的作家也有了自己的创作,1904年荒江钓叟所著《月球殖民地小说》堪称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只不过,我们的现代科幻文学发展的连续性受到一些客观的影响。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成都的作家或者说四川的作家,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批科幻作家中就有两位是四川人,一个是刚才提到的四川大学考古学教授童恩正先生,《古峡迷雾》是他非常经典的作品,后来他在八十年代创作的《珊瑚岛上的死光》被拍成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
另一位是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的刘兴诗教授,他也从五十年代起开始创作科幻小说,虽然刘兴诗回忆称自己写科幻是被“抓壮丁”的,但也不妨碍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科幻作家。
老一辈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中就有两位是四川的。后来四川、成都的科幻作家就更多了,写《冰下的梦》的作者王晓达、新“四大天王”中的何夕都是四川籍。年轻的一代里,诸如谢云宁、程婧波、七月、阿缺都是银河奖的得主,这个名单可能会拉很长。
文脉传承三:《科幻世界》保留最后一块园地
科幻文脉没有断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一本杂志,就是我所在的这本杂志《科幻世界》,它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称为“中国科幻的春天”,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诞生了很多科普杂志,《科幻世界》的前身《科学文艺》是其中一本。但那个时候,它不是一本完全的科幻类杂志,而是科普类杂志,只是刊发的科幻小说稍多一些。
1983年,科幻进入到冬天,杂志都不再发科幻小说,刊物也关停并转,只有《科学文艺》没有放弃,选择了最艰难的路,一直在坚持,让中国科幻保留下最后一块园地。如果这块小天地失守,中国科幻是什么样子?我们今天是难以想象的。
90年代初,杂志经过了一系列改造,中间还一度更名为《奇谈》。1991年正式改刊名为《科幻世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因为中国终于诞生了一本真正的正式的科幻杂志。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文脉传承四:国际化视野积累国际力量
1991年还办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成都的世界科幻小说协会年会,这也是一个国际性的会议,主要针对作家和艺术家。当时的申办过程经历了很多曲折,如期在成都举办时,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省长都接见了与会的科幻作家代表。
很多重要的作家参加这次年会,在当时那样一个困难的背景下来到中国,给与中国科幻非常坚定的支持。这个年会之后的改变就是又开始出版科幻小说了,虽然不多,但这种春风又绿的感觉让人有了希望。
直到1997年,《科幻世界》才真正把科幻小说的负面社会形象彻底扭转过来。1997年北京国际科幻大会,主会场在北京,成都有个分会场,那次大会一个非常成功的操作是请来了俄罗斯和美国的宇航员。
举办这些科幻的会议,让我们从一开始就保持着一个国际化的视野,和世界科幻建立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些重要的国际力量,是成都能成为科幻之都,能举办世界科幻大会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没有这些国际友人对中国科幻的支持,我们“申幻”的结果可能没法推测。
今年的世界科幻大会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经过组委会的努力,使中文作品可以直接进入“雨果奖”的评奖体系,不用再翻译成英文。这次海漄拿到了第三座“雨果奖”奖杯,科幻插画家赵恩哲获得最佳职业艺术家,两位科幻迷朋友办的爱好者杂志《零重力报》也获了最佳粉丝杂志奖,获奖名单中有了更多的中国面孔,这也是非常大的变化。未来可能有更多中国人捧起“雨果奖”奖杯。
文化传承五:出版长篇,培养“破圈”作家
1997年之后,中国科幻进入到一个非常快速发展的通道,大量作家重新出现,特别是《科幻世界》收获了像王晋康这样的明星级作家。同时还有“新生代”的崛起,吴岩、韩松、星河、凌晨、赵海虹等作家为中国科幻带来了青春的气息。
细分市场的特征日趋明显,我们刊物也随之变化。2000年前后,《科幻世界》进行了一系列品牌多元化的改革,出现了《科幻世界·译文版》《科幻世界画刊》《科幻世界·少年版》,特别是做了出版科幻图书的“视野工程”,这个工程最后诞生了刘慈欣《三体》的作品。
有了“视野工程”之后,我们最根本的改变是要培养自己的畅销书作家。作为类型小说,如果没有自己的王牌作家,你很难立得住。
比如言情小说,你不能想象没有琼瑶会怎么样;武侠小说,不能想象没有金庸、古龙、梁羽生会怎么样。科幻小说也是一样,只有出现破圈的作家,影响力才能发生真正的变化,突破原来固有的范围,产生更多的社会影响。加上作家也有了创作长篇的想法,我们提出,《科幻世界》要伴随作家一起成长。
今天看来,这一步的变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让今天的中国科幻变得与众不同。
文化传承六:奖项的认证、推广意义
在类型文学发展过程中,奖项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奖项的加冕过程,想向其他领域、其他地区做推广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我们每年会把最优秀的作品,通过值得信赖的评价体系,以“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等奖项的方式,做一个认证,向电影、游戏等行业推广,奖项能发挥重要的价值认证作用。
文化传承七:科幻迷的群众基础
综上所述,从历史文化的传统到科幻作家的文脉传承,再到科幻奖项、国际性会议,以及《科幻世界》这个重要的平台,都是造就“科幻之都”的重要元素。
另外没提到的是成都的科幻迷文化。比如,成都的大学里普遍设有科幻迷社团,他们在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成都科幻企业的聚集,不仅有《科幻世界》,还有八光分文化、赛凡,以及很多做科幻书籍、影视开发、科幻周边的企业。
又比如,成都聚集了非常多的科幻游戏、科幻漫画的人才,我感受到了成都科幻基因的存在。这些都是成都能够建成“科幻之都”非常重要的群众基础。
成都之所以能成为“科幻之都”,这不是偶然,是各种各样客观条件的累积,不同人群的努力,共同促成了这样一个结果。非常荣幸在这个科幻氛围浓郁的城市里生活。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