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小说《三体》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三体星被三颗太阳的引力撕裂成了两部分,经过漫长地演化后,较小的那部分成为了一轮巨型月亮。月亮是地球的唯一的天然卫星。人们仰望明月时,也不禁会遐想月亮的起源。那么,月亮也曾是远古地球的一部分吗?
在9月29日2023第四届“我们的节日·我在秦淮品诗赏月”活动中,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做客直播间,带领观众一探月亮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
月亮和地球“DNA信息”高度一致,和其他行星明显不同
王科超介绍,目前科学界最广泛接受的是大碰撞说(Giant Impact Theory)。该理论认为,大约45亿年前,在地球诞生的最初阶段,一颗约火星大小名为忒伊亚(Theia,意为神话中月神的母亲)的星子与原始地球发生了猛烈的碰撞,碰撞抛出的碎片在地球轨道附近重新融合冷凝形成了现在的月球。
王科超说,有很多证据为大碰撞理论提供了支持。首先,月球公转和地球自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更关键的化学证据上看,月球的同位素组成(如氧、钛、铬和钨等)和地球高度一致,与其他行星明显不同。可以说月亮、地球拥有“高度一致的DNA信息”。
此外,月球内部拥有较小的铁核且月球平均密度比地球低,因此月球可能是由碰撞后抛射出去的“较轻”的物质融合形成的,撞击体“较重”的核心下沉与地球的核心合并,成为了现在的地球核心。
“虽然大碰撞理论也面临着一些质疑和挑战,但这个理论是目前能解释最多月球观测事实的假说,也是科学界现在最主流的月球诞生理论。”王科超说。
月亮正以每年3.8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
今年年初上映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中,人们为了成功将地球推离出太阳系,首先要将月球推离出地球的引力范围。王科超介绍,在现实中,月球也正在远离地球,但速度非常缓慢,每年只有3.8厘米。
在月球缓慢远离地球的过程中,月球的潮汐力也将让地球的自转变慢。研究显示。大约4亿年前地球自转一圈只需不到22小时,而现在则将近24小时。大家晚上可以多睡一会儿,也得益于月亮。
【2023第四届“我们的节日·我在秦淮品诗赏月”】
2019年以来,秦淮区联合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连续三届成功举办“我在秦淮品诗赏月”活动,累计传播总量超8亿次。活动用诗词点亮了“我们的节日·中秋节”,彰显出南京·世界文学之都的人文雅韵。
2023第四届“我们的节日·我在秦淮品诗赏月”活动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中共南京市秦淮区委宣传部、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南京市秦淮区文化和旅游局、南京夫子庙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南京市秦淮区教育局、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壹城集团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支持,秦淮区融媒体中心、扬子晚报承办。
本次活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视界、浙江日报·潮新闻、新安晚报·大皖新闻、羊城晚报·羊城派、湖南红网、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海南日报·新海南、广西日报·广西云、济南时报·新黄河、新华日报·交汇点、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南京晨报·爱南京、扬子晚报·紫牛新闻以及微信视频号、抖音、爱奇艺等20多家主流媒体和平台同步进行播出。
主持人:李雪琪
摄像:戎毅晔 于房浩
后期:曾宏亮
导播:熊越
文字:张可
校对: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