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 | 作者 彭晓静
近期,黑龙江、辽宁等地秋收生产全面结束,作物基本实现应收尽收、颗粒归仓。从专家测产和农民实际收获来看,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丰收得益于对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较高,2022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重大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农业战略科技力量日益增强,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在推进乡村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还有不小差距,农业关键核心技术还存在“卡脖子”环节,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效能还需提高,相关科技推广还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高质量提升强农惠农水平,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多方发力,从技术、企业、数字化等方面着手,稳妥施策。
以产业急需为导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合成药物、耕地质量、农业节水等领域,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和组织模式,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资源,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加紧研发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加快培育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盐碱作物等新品种。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对农业科技型骨干企业的培育力度,鼓励其积极参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决策,牵头承担国家重大农业科技任务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采取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农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建立以创新贡献率为评价标准的利益分配机制,科学合理划分各方的责权利,通过成果权益分享等方式分配创新成果。
加快数字农业发展。强化数字赋能农业发展,建设多样化的农业数字化应用场景,鼓励发展数字农业工厂和未来农场。充分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注重数据的收集、分析、使用,着力破除“数据烟囱”和“数据孤岛”,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数据共享与使用,由国家牵头建设上下贯通的数字农业信息化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数字乡村大脑”。加快培育乡村数字人才,提升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数字素养和数字能力。
增强农业科技服务推广力度。应用科技小院模式,继续加大科技特派团、农业科技人员下沉一线帮扶力度。加强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升级传统基础设施,为农业科技应用提供基础支撑。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展科技帮扶范围,分批次分领域对全国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精准培训。选育一批科技惠农富民先进典型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