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者不能死守实验室,出差也很重要!
随着科研逐渐向多学科、跨学科发展,科学家们也越来越需要走出办公室,拓展他们的人脉,建立合作关系。对于教授来说,频繁的出差可能是家常便饭。但博士生或者博士后,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出差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下面就来看看,出差都有哪些意义。
图源:Laura Lezza/Getty
同国际专家建立联系
作为博士或者博士后,在正式场合特别是大型会议上和知名学者打交道可能会让人害怕,但是这非常重要。你在会议上拥有的时间非常有限,除非你约定了进一步的交流,否则你给人留下的任何印象可能都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以我的经验,如果你能够亲自前往别人的实验室直面其本人,那么事情就会完全不同了。
当我在冷泉港实验室(CSHL)参加一个课程时,遇到了我在法国认识的朋友。我提到自己夏天将去德国实习,意想不到的是,她建议我去拜访她所在的实验室。这是一个拓展关系的绝佳机会——朋友的导师是我所在领域的大牛,我一直都希望接触一下。
三个月后,我在一次会议上遇到一位潜在的博士后导师。正好他曾经和我朋友的导师合作过。他们甚至还讨论过我的演讲和我发明的技术!假如没有出差到CSHL和法国,我可能无法建立这层关系,也不会顺畅地获得博士后面试机会,并最终拿到这个职位。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仅在一个很专业也很小的领域内研究,而出差和其他学者建立职业及个人往来,是很有帮助的事情。
培养文化和社会意识
出差还可以让你和具有不同背景的人相互交流,了解他们的文化。这对你在展示自己对社会文化差异具有了解,能够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实验室成员良好协作的时候,非常有用。在寻求博士后或者院校职位时,这可谓一大卖点。因为很多知名实验室和机构在相当程度上都是国际团队。
还是本科生的时候,我在新加坡遇到一位教授,当他在中国演讲时,特意把他的研究工作翻译成了汉语,以此向他的中国同行们展示诚意。
我也采取了他的方法,在去法国演讲前,试着学用法语介绍了我的部分工作。结果法国同胞们对此颇为欣赏。
出差旅行也帮助我理解到各国学者在会议上都是如何提问,如何评论的。在德国,人们遇到问题时更倾向于直接发问,而美国人在擅于用糖衣炮弹,含蓄地批评。就我的经验,德国人很看重诚实地纠正和改进其工作。美国人则可能更看重礼仪,认为去伤害别人的自尊和骄傲可能是不太合适的。这些认知让我能够在文化敏感的国际会议上很好地给演讲者提出建设性反馈。
评估生活方式的相容性
科研生涯的成功远不止加入了一个卓越的实验室。一些外部因素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你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的动机,比如你对一个新地方生活节奏的包容性。出差经历可以帮助你感受世界其他地区的生活方式,以及自己能否适应。
习惯于新加坡和洛杉矶这种大城市中的生活,当我2016年夏天去德国Bayreuth实习的时候就出现了需要适应的问题。当地的生活节奏很慢,交通也不如慕尼黑或者柏林这样的德国枢纽那样发达——这制约了我的社交生活。尽管欧洲能提供很好的工作生活平衡,我还是发现我更喜欢繁忙的大城市,无论是周六都24小时开放的商店还是令人兴奋的餐馆。这些经历无疑对我下一阶段的工作和个人生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寻找资源
经费问题可能往往是那些想要出差的博士或者博士后需要考虑的事情。问一问你的院系,是否拥有可利用资金,能够支持你的学术会议或者高校拜访之旅。你可以在这些旅行中探索不同的城市,甚至安排拜访那些地方的实验室。作为回报,为院系中其他成员分享你的经历,这样他们也能从你的旅行中学到东西。
当然,你需要明白,出差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过多的旅行对于学术生涯也可能是非常干扰的。你要确定自己拥有高质量的内容,能够自信地展示给国际学者们。并且,从你的每一次旅行中,最好都能学到些东西。
参考文献:
http://blogs.nature.com/naturejobs/2017/01/23/how-travelling-can-help-prepare-you-for-a-successful-research-car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