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水质监测传感器、海绵城市建设中使用的透水铺装材料,就连近年来在上海河道中新发现的入侵物种大口黑鲈也被带到了现场……这场位于浦东滨江的“科普大集市”展品多样、形式丰富,吸引了众多的家长和孩子前来。
11月18日,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精心打造的品牌科普活动“与科学家面对面”科学游园会火热开展。今年正值长江十年禁渔“三年强基础”的收官之年,本次活动以“守护母亲河”为主题,在浦东滨江以科学游园会的形式向广大市民全方位展示上海如何守护好我们的母亲河。
记者了解到,本次活动是“与科学家面对面”项目品牌与上海市科创启明星协会的首次合作,多名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参与游园会。
来自上海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的赵欣博士就是其中一员,主要从事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发与应用,主持以及参与饮用水安全保障科研课题20余项。当天,她带来了主题为“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科普讲座,向观众介绍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水资源检测和处理流程,以及河道巡护等市民关心的问题。
“比如水烧开后会有白色漂浮物,其实是水体中钙镁的矿物质,在加热过程中,水体中的氢离子、碳酸氢离子反应,生产出了氢氧化镁、碳酸钙的析出物,密度比较低就漂浮起来了。现在上海的水质完全符合标准,市民不必担心。”赵欣说。
而在黄浦江畔向市民普及科普知识,赵欣认为这样的开放式环境,对于解密水源等市民平时不太了解的科学知识更生动、更有趣味性。
现场,沪上科研院所、高校、检察院等12家单位,23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21位参与了“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实习研究员”项目的优秀学生代表到场,为广大市民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科普盛宴。
本次游园会的重头戏当属“守护母亲河”科学集市。现场共设置了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铁路检察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等10个科学展位,分别从“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长江旗舰物种保护”“水生态修复”“水生入侵物种防治”“以法护河”等多个维度展示了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及相关重要科研、实践成果。
参观者在现场不仅可以与科学家、检察官等专家们互动交流,还可以参与“一起来判断”“长江生物翻翻乐”等有趣的互动展项,在游戏中了解长江生物及相关法律法规。
今年的科学游园会还邀请了来自青少年科创项目的“小小科学家们”,向广大市民展示他们关于城市水生态保护的课题探究成果。由上海自然博物馆和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开发的“湿地生存法则”科普桌游也吸引了不少观众,通过桌游的形式学习湿地知识、了解湿地生物多样性。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鸟类专家还带领现场观众开展了一场滨江观鸟活动。草地上专心找食的珠颈斑鸠、江面上跟着船只盘旋的银鸥、岸边闭目养神的夜鹭……在专家的讲解中,大家进一步了解了黄浦江边隐藏着的各种鸟类。
“形式上,我们今年打破了以往单一摆摊的模式,现场不仅有科学集市,还有科普讲座、科普桌游,滨江观鸟等活动,是希望用多种形式让市民多角度了解科学知识。”上海自然博物馆“科学家面对面”项目负责人葛致远说,“今后此类形式丰富的与科学家面对面活动还会走入商场、社区等,让更多市民参与其中。”
“与科学家面对面”是上海自然博物馆2017年创立的馆研合作项目品牌,至今已连续举办六年,馆方期望与科研机构、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这一品牌打造成上海科技馆与科学家直接合作、面向公众进行科技成果科普转化的核心品牌,培养公众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爱好,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科学家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让科学走出实验室,走进寻常百姓家。
杨珍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