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青少年:在追求科研的路上,保持好奇的态度,这样总会发现一些美丽的东西。
有件神奇但完全可以理解的现象:中学时期获得过全国创新科技大赛等科技奖项的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会有很大概率走上科研的道路。也许这是因为,在获得这些科技奖项的过程中,就已经激发了青少年们对科学的热爱、对科研的兴趣和追求科学的执著。
金纪阳就是其中的一员: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获得者,如今的海利得上海研究院研发工程师。
金纪阳在实验室里
金纪阳的父亲是个文科生,但很注重孩子的科学启蒙。金纪阳认为,科学名家传记给了他最初的对科学的兴趣,他以这些科学家为偶像,从小就树立了追求科学的目标。
金纪阳曾经在写给母校台州一中“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三十周年”的一份发言稿中这样写到:“2008年夏,我因为种种机缘巧合入读台州一中。在这里,我遇见了带着我走进创新之门的陈老师和杨老师。这段机缘让我比同龄人更早的进入了科技行业,也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金纪阳获奖的项目名称是:《黄岩乳橘品质分析及其保护对策研究》。在2010年,获得了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为什么身为城市的孩子,却会去做一个农村的课题呢?金纪阳回忆:
当时听家里长辈说起黄岩一种叫乳橘的橘子如何如何好,然而随着黄岩蜜橘的式微已经多年未见了,恰好在当时又读了一本关于本土农作物品种的书,我便在陈老师和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对黄岩的乳橘进行调查。
金纪阳在橘园里
黄岩蜜橘有近1700年的历史,但是它最早的品种黄岩乳橘则少有人知。这种乳橘原产于黄岩,且仅分布于部分传统橘区,它果味香甜,是宽皮柑橘中唯一有香气的品种。但由于果实较小,采摘较为费力,且种植规模较小,种植面积持续下降,一度濒临灭绝。金纪阳关注到它的时候,正是乳橘生存最危机时刻。
由于资料的匮乏,我们只得自己动手进行实地的调查。最终在整个黄岩只找到了40多株乳橘,而连片种植有所产出的只有澄江边上王林施村的施老书记一家(当时橘树的位置在现在台州火车站站西大道的路基下面)。我们在施老书记的指导下花了一年时间,对乳橘的生长习性、种植管理和果实品质等进行观察记录。这段经历对之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过程。从春天开始,每个周末,一大早赶一小时的路到橘园,跟着施阿公到橘园里面去观察记录乳橘与其他柑橘品种在管理和生长习性上的差别。随着天气从春到秋,树上的花苞变成芬芳的白色橘花,然后变成一个个豆粒大小的小橘子,再渐渐长大,变黄,变甜。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随着阿公的言传身教学到了种橘子的方法,并且体会到了种橘子的辛苦和黄岩橘园中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的小农经济的脆弱。这大半年中,澄江边上的橘园送给我满头的汗水和蚊子包,也送给我带着橘树芬芳的回忆。
从金纪阳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那时尚是高中生的他,已经开始展露出一名科研人员的基本素质:沉得下心、有毅力、细致。
长达一年的调研,得到结论是:黄岩乳橘有独特优势,有作为种子资源的价值,可以做保护性抢救。研究后,有关部门对蜜橘做了些保护和移植。
橘子后续的内容有关实验,是关于果实品质和耐贮藏性能的测定。在化学竞赛导师的教导下,金纪阳提前自学了分析化学的相关知识,并且自己根据相关的国家标准和乳橘本身的性状制订了实验方案。
与同学在台州一中实验室做实验
金纪阳认为,这段经历对他的影响非常大,十分幸运能在高中时期就接触到调查研究的全过程,培养了思维方式,对科研道路上的工作很有帮助。“最大的两个收获是培养了我对实验室的兴趣,和帮助我养成了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因为这段经历,金纪阳进入上海交大时,想学习农学专业,但阴差阳错被调剂到了化学系。虽然最终走上了化学研究的道路,但金纪阳始终记得中学时那次关于农业的研究带给他的启迪与收获:“每当我拿起锥形瓶,开始为新的研究对象量身定制研究的方法时,脑海中却总会飘过2009年深秋的晚上,一中实验室中的那一缕橘香”。
也因此,大学时代的金纪阳开始醉心于化学学习与研究。2014年,他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上,代表上海交大获得金奖。从此,他彻底飞奔在化学科研的道路上。后来又去了美国阿克伦大学读高分子科学硕士,毕业之后则先后在数家企业进行各种新型分子的合成研究工作。
2014年获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金奖(中为金纪阳)
金纪阳对青少年做科研特别建议:多面发展。基础知识要扎实,特别是进大学后,有的同学会很放松,很可惜,因为大学时代的时间很宝贵,要趁这个机会打牢基础。
要有质疑的精神。生活中没有天马行空的创新,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比如出现新现象,根据学识和逻辑找到原因,再找到解决办法。假设大家天分相同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多学多思考。
人物简历:
2011年9月入学上海交通大学,就读应用化学专业高分子方向。
2014年8月赴美国阿克伦大学攻读高分子科学硕士学位。
2016年8月至2019年5月供职于固特异集团,从事新型橡胶助剂的研发和活性阴离子聚合的相关研究工作。
2019年中回国后在上海惠生集团担任研发工程师,从事新材料研发工作。
现为海利得上海研究院研发工程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