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基本上不去参加一些饭局,时间压缩得非常厉害。”最近,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颜宁在被问到如何平衡管理、科研与生活时这样回答。颜宁的答案让不少科研从业者十分感慨,能够兢兢业业于科研,拒绝不必要的饭局,在科研界实属难得。
当前,一些科研从业者在各种饭局中来回转场,有些是出于无奈,有些则是将饭局作为“混个脸熟”、结识“大咖”换取学术资源的手段。他们时常出现在各类无关紧要的会议上,造成大量时间精力的损耗。钟南山院士曾对这一现象表示担忧,认为中国工程院有800多位院士,“他们的任务和工作中,应景性和站台性的太多,非常影响安心做研究工作。”有人还直言不讳,部分科学家“不是在写基金报项目,就是在跑经费拉关系”。
对颜宁来说,她已拥有足够的学术成就和资历,不需要再借助“饭局”和各类应酬活动去打开自己的学术通道。但也有不少青年学者正处于学术赛道的起步期、加速期,需要依靠“人脉”获取学术资源。在他们看来,饭局“不在饭、而在局”,没有“饭局”就意味着可能被遗忘、被边缘化。申报项目能否成功“过五关斩六将”,是否可以如期争取到各种学术“帽子”,能不能顺利发表学术论文等,固然要拼学术硬实力、硬成果,但多一些酒局上的“曝光率”不见得是坏事。更何况,如果别人参加而自己不参加,岂不要吃亏?
当然,学术研究和饭局并不截然对立,尤其对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项目,饭局可能促进合作和交流。不过,一个科学家“离酒桌越近”,往往“离实验室越远”、离科学越远,离创新成果也就越远。正逢科研黄金年龄的科学家,如果整天忙于交际或“拉关系”,必然会减少科研投入。这类现象多了,也容易让学术评价等掺杂人情,有违学术公平。正因于此,去年科技部等多部门就曾印发通知,强调有关单位“不得要求青年科研人员参加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列席接待性会议”,其目的正是为了确保科研人员精力不分散。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而得人与否,在于能否充分保障科研时间,营造“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良好科研环境。比如,让科研经费满足正常科研需求,让科技工作者有底气拒绝站台和应酬活动;打造更公平的成果评价机制,真正做到“有为者有位”,避免科研人员因经营人际关系累及科研进度。身为专家学者,也应向颜宁学习,少一些无谓的“饭局”,少一些觥筹交错的“利益勾兑”,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创新的正道上。
上一篇:ARM与大模型,狭路相逢
下一篇:大湾区量子科学创新联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