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出炉,松山湖企业广东思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思谷智能”)成功入选。这是继思谷智能此前获得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荣誉称号之后的又一进阶式里程碑。
自2010年成立以来,思谷智能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聚焦智能感知国产替代,基于业界领先的智能感知技术,为行业提供智能感知产品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中国智能制造核心元器件“国产化替代”。
洞悉趋势、快人一步
助力中国智能感知技术走向国际前沿
人形机器人要与人类安全地交互、灵巧操作各种物体,触觉感知是基础。触觉传感器相当于机器人的“电子皮肤”,通过测量传感器与环境的物理交互产生的信息,模仿生物皮肤的触觉感知,是机器人实现智能化的必备条件。
在机器人的手臂甚至手指上安装如创可贴一样轻薄的柔性传感器,机器人在抓取、触碰物品的时候能够感知到。近期,思谷智能创新型的柔性智能感知产品,与国内机器人领域企业达成合作,产品完成小批量生产。
参与国家智能制造重大工程17项,制定4项国家标准,相关专利软著110件,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全国发明展金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奖,广东省首批专精特新企业,工业RFID 领域最佳产品奖、影响力企业奖......回顾十余年来的发展,这支最早期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华中科技大学师生队伍组成的创业团队取得硕果累累。
早在2009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熊有伦领衔,华中科技大学教师王瑜辉等人组成的研发团队,进入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下称“工研院”)电子制造事业部,负责研究院的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2010年,工研院理事会通过了“知识产权形成的无形资产价值50%-70%,归创造该知识产权的团队所有”的决议,充分地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同年,为不断健全投入产出机制,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工研院出台相关政策,电子制造事业部将以公司化的模式运作。
在这其中,思谷智能团队便成为工研院探索成果转化,以公司化运作模式形成自我造血能力的首批科研团队。2010年5月,熊有伦院士研发团队以电子制造事业部为基础,成立了东莞思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这便是如今思谷智能的前身。
思谷智能部分产品展示
“当时在学校教学,我主要负责数字化制造课程,包括柔性制造系统、软件工程等,研究的领域正与思谷智能研发的产品契合。”思谷智能董事长王瑜辉表示,从技术层面而言,思谷智能研发团队早在2000年前后,便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开始了智能感知产品的技术研究。
“2000年前后,智能感知产品首先在欧美流行起来,当时有一个说法,说如果 RFID技术能够成熟,把成本降到5美分,全世界的超市都会运用这个技术。当时国内没有真正的产品,我们希望让中国的智能感知技术走向国际前沿,便全身心投入到智能感知领域的研究当中。”在王瑜辉看来,除了在技术研究上快人一步外,思谷智能的成功也离不开企业所处的发展环境和自身的发展理念。
紧抓战略性新兴产业风口
错位发展打造行业全系列产品线
在创立之初,思谷智能便明确了“凝聚物联智慧,成就智能制造”的发展定位。使用思谷智能感知产品,可以实时监控车间设备运作和生产情况、展现设备相关数据,确保对生产线生产信息一目了然,提高生产过程透明能力。
“电磁波容易受干扰,一旁如果有金属、强磁场,甚至是油污、积水等液体都可能造成影响。做工业还有一个要求,就是产品快速通过感应设备的同时,数据试读率要做到100%,有的客户对于体积大小、产品寿命也有更高的要求。”王瑜辉表示,依托思谷智能早期的技术,每次产品投入市场后,都吸收市场反馈,持续修正迭代,这才反复锤炼成为如今行业的顶尖产品。
工作人员为思谷智能产品进行测试
在王瑜辉看来,中国在智能感知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市场。国外的RFID企业聚焦的往往是当地的优势产业,如汽车制造,但中国的制造业环境和国外有所不同,最早期发展的时候,思谷智能的首批客户主要就是广东的家电企业。
家电、光伏、手机、新能源汽车......近年来,随着国内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外同类型品牌错位发展的思谷智能,逐步在上述领域中逐步站稳脚跟。
位于思谷智能展厅的数智工厂蓝图
随着企业不断壮大,如今思谷智能独立承担华威科集团的工业物联网和工业感知业务板块,在广东湖北两地设厂,拥有业内大规模制造基地保障产能交期,业内全系列仪器设备保障质量,已打造出行业全系列工业RFID、IO-Link、视觉读码、工业现场总线等产品线。接下来,企业还计划在能源感知、大健康领域加速布局。
“放眼全国,东莞如今可以说是‘小巨人’企业集中度很高的地级市之一。”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的十余年时间里,王瑜辉感慨良多。“我们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基本上是带自己的学生过来,但是现在看松山湖,发展环境变化很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非常多,创业企业能够生存发展的机会也变大。”王瑜辉表示,如今的东莞科技政策,也转向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有助于智能制造企业在此成长。
出品:松山湖融媒体中心
摄影/编辑:张莎
审校:黄少宏 陈启亮
【创新松山湖热点索引】
▶“小巨人”军团崛起,松山湖科创沃土厚积
▶对话“小巨人”|抢抓智慧储能新风口,扎根松山湖业绩“十连增”
▶对话“小巨人”|优力普:微创新切入大市场,技术积累奠定竞争优势
上一篇: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