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1日)上午,第五届浙江国际智慧交通产业博览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正式启幕。
开幕式上,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推动综合交通装备首台(套)突破的实施意见》。浙江省海港集团发布智慧港口建设成果。开幕式现场举行山东大学与浙高建公司共建“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应用技术开发分中心”和“隧道工程智能建造研究院”揭牌仪式;浙江数字交通建设成果暨长三角智能交通创新技术应用大赛(浙江赛区)颁奖仪式等。其中,51个浙江省综合交通产业项目完成签约,总金额达588.3亿元。
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柯吉欣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浙江基本建成了六纵六横的综合交通运输主骨架,省域、市域、城域三个“1小时交通圈”,宁波舟山港初步迈入世界一流强港行列。浙江锚定2025年打造全国综合交通产业先行省的总体目标,聚焦交通建筑业、装备制造业、运输业、相关服务业等四大领域,推进智慧交通、现代物流交通、交通建筑工业化等8条产业链,利润总产值达到3.6万亿元,产业增加值超过9000亿元,持续为浙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柯吉欣表示,开放是新时代浙江最为鲜明的特色,最为突出的优势,最为强劲的旋律。真诚欢迎广大企业家和各界人士积极投身浙江综合交通产业发展,浙江将努力打造改革探索领跑省、市场机制最活省、营商环境最优省,为大家投资兴业提供最佳服务、最优环境和最大支持。
创新政策重磅发布
助力浙江综合交通制造业发展
首台(套)产品是一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现,是一条产业链关键核心环节掌控力的代表,更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高质量、竞争力和现代化的反映。近年来,浙江省深入实施制造业首台(套)提升工程。此次发布的《关于推动综合交通装备首台(套)突破的实施意见》,以综合交通领域装备为突破点,推动首台(套)装备工程化攻关和推广应用,打造“产用结合、以用促产”标志性成果,共同助力全省综合交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意见》树立首台(套)装备发展示范,聚焦交通重大工程“勘测、建设、养护管理” 等实际需求,以技术、装备创新为攻关重点,每年梳理发布《浙江省综合交通首台(套)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意见》明确研发主体、应用主体及地方政府各主体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各相关主体积极性。此外,《意见》鼓励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推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工程项目主体等资源整合,支持打造一批“交通+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平台、产教融合共同体和重大技术装备中试基地,深化“交通+先进制造”融合发展。
数字交通成果涌现
打造综合交通产业创新平台
在全国最大的铁矿石中转码头—鼠浪湖码头,每一项作业都可由32公里外的岱山离岛智控中心超远程操控;在千万标箱级的梅山港区,两端桥吊、龙门吊远程操控+智能集卡与人工集卡混线的作业链高效运行……浙江省海港集团在开幕式上发布了宁波舟山港智慧港口建设成果。通过在传统码头基础上启动智慧化码头示范工程项目,打造了全球唯一双40万吨离岛作业自动化散货码头和全球唯一单体超千万混线作业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为全球超大型散货、集装箱码头智慧化转型提供了浙江样板。
近年来,浙江全面推进数字交通建设,在行业治理、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机场等各领域,形成了一大批创新成果。今年第一届长三角智能交通创新技术应用大赛中,我省征集到292件有效报名作品,通过各环节评审,最终取得丰硕成果,三等奖以上获奖数居各赛区首位,一些作品达到了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全新一代智能平板运输车(IGV) 周夏林/摄
主旨演讲干货满满
探索未来交通发展“浙江道路”
博览会开幕特邀研究员、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瑞典交通部秘书长、欧洲科学院院士乔纳斯•埃里亚森两位专家学者作主旨演讲,研讨交通前沿问题。黄奇帆在现场和大家分享了《基于大模型对数字经济下交通领域发展新机遇的若干思考》,乔纳斯•埃里亚森以《高效、安全、可持续的交通》为主题作线上演讲。演讲内容生动详实,富有前瞻性。
本届博览会围绕轨道交通、航运服务创新、民航智慧机场、绿色物流与供应链、未来交通、车联网产业发展等主题举办特色论坛,邀请百余位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出席演讲,博览会期间可登录“ITIE线上云展”小程序“视频直播”模块,观看论坛详细内容。
水陆两栖飞机 周夏林/摄
十三五”以来,浙江在全国率先发布省级综合交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专项实施意见,建立交通产业统计监测体系,发布产业数字化地图,成功培育一批试点示范园区。数据显示,浙江省综合交通产业总产出达2.83万亿元,年均增长7.3%,实现产业增加值7673亿元,占GDP比重超10%,为浙江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作为推动综合交通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浙江国际智慧交通产业博览会已连续举办4届,累计吸引 2000多家国内外重点企业参与,推动近2000亿产业项目合作签约,展示国内外交通领域新产品1000余件。本届博览会聚焦“国际化、科技感、趣味性”,全面展示五年来综合交通产业发展成果,进一步强化产业链创新集成,推动更多成果转化落地,更好服务“双循环”战略枢纽、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