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奇茹
动辄数百万元一台的组学设备、核磁设备,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创新药企业寻找“靶点”的服务……10月11日,百放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北京市全面开放。无论个人研究者还是企业,都可以通过该平台获取百余项创新药研发的各种设备和专业服务,加速创新药“金苹果”成熟落地。
“搭建一座源头创新转化的桥梁迫在眉睫。”百放英库创始人、CEO单倍说,在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中,由于不确定性太大,企业一般不愿意或者不敢做这一“从0到1”的工作,而高校的专业积累和考核体系也注定做不了这个转化工作,从而导致成果转化缺乏专业团队和足够的资金等必备资源。一边是高校教授、医院的医生有源头创新的发现或技术需要被转化,另一边是很多未被满足的疾病需要新的治疗手段。
作为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与中关村科学城公司等单位共同支持的专注原创药与源头创新的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平台,百放组建了由单倍博士和鲁白教授领衔的富有新药研发经验的团队,吸引了来自跨国药企、科研院所的顶尖药物研发、科学家资源,通过专业人员与科学家们紧密合作,加速从“科学发现”变成产品、造福患者的过程。
以天坛医院与百放合作的全球首创成果——FPR1拮抗剂诊疗出血性脑卒中为例,在天坛医院王拥军院长、施福东教授团队从患者队列研究样本中发现了新的靶点后,由百放主导完成了药物研发的临床前体内体外及药理毒理实验,确定了PCC(临床前候选化合物)分子。目前相关成果已申请了三项全球产品专利,并启动布局临床概念验证试验,同时还正在与多家药企探索授权合作并进入商业谈判阶段。
在位于海星医药健康创新园A区的百放实验室大楼里,记者看到,多功能酶标仪、流式细胞仪、高分辨质谱仪、共享细胞间、化学合成通风橱等各种生物、细胞、化学、分析实验室设施设备一应俱全。10月11日,百放数字化原创药孵化平台对外开放,这些设备除了可供入驻在平台的创新企业使用外,也同时向全市医药研发企业开放,并可通过线上平台实时预约。
除了实验设备这样的“硬支持”,智力资源支撑下的“软服务”则能激发出更闪耀的创新火花。在挑战重重的创新药研发中,靶点的选择往往是决定新药研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入驻在百放平台上的康迈迪森,就能以人工智能和计算化学技术为特色,为企业提供小分子创新药靶点的研发服务。“借助我们的技术,从发现苗头化合物到研制出候选药物这一研发过程,能够从2到3年缩短至1到1年半。”康迈迪森创始人兼CEO万小波说。
据悉,除了开放152台生物医药研发专业设备外,百放的色谱分析、核磁鉴定、流式分析等服务,平台入孵企业康迈迪森的人工智能药物发现服务、园区企业昱言生物的蛋白质组学服务、园区外企业灵赋生物的大动物模型服务、美国飞翰律师事务所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等众多有特色的生物医药研发服务,都借助百放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全市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