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近日携18项科技成果亮相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项目涵盖航空航天、环保民生、数字智能等多个领域,“硬核展品”十分吸睛。
东华大学的展馆
将编织技术应用于卫星天线
前不久,我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SAR)——陆地探测四号01星。助力这颗高轨卫星在浩瀚的宇宙中既能看得广、看得细,还能看得快、看得清的,正是来自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陈南梁团队创新开发的“极细金属单丝网状织物‘微张力’编织技术”,为“中国星”大型可展开天线“编”出新型超轻反射面材料。
陆地探测四号01星大型环状可展开网面天线
本次工博会上,为世界首颗高轨卫星编织高科技天线的关键材料作为重点项目进行推介并展出,引起众人关注。“它只有头发丝的三分之一粗细,展开面积却可达一个篮球场的大小,成为目前我国口径最大、结构最复杂、展开环节最多、研制周期最长的天线。”陈南梁团队的教授蒋金华介绍,为了让卫星天线兼具“轻”“大”“强”这三种看似不可兼容的特性,团队历时4年多直接采用极细金属钼单丝进行编织,摒弃传统网状经编织物编织思维定式,研发出“微张力”经编网状织物编织新技术,既降低材料重量又增加反射面面积。
据悉,这颗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的高轨卫星,单次成像覆盖我国近1/6国土面积,服务于防灾减灾与地震监测、国土资源勘察以及海洋、水利、气象、农业、环保、林业等行业的应用需求,成为我国目前行业用户最多的遥感卫星。
全复材机体结构工业级六旋翼无人机
除了上天的卫星天线金属网,东华大学展位上的一台“六爪”“小黑”无人机同样吸引了观众眼球。这是将“碳纤维复合材料一体成型制造工艺”应用到无人机机身壳体制造上,开发出的全复材机体结构工业级六旋翼无人机。此外,针对飞机在役运行损伤检测需求,东华大学计算机学院方志军团队研发出基于无人系统多传感器融合自主定位导航技术……东华大学变“织造”为“智造”,让传统意义上的“穿衣织布”实现“华丽转身”,呈现出一幅幅“可上九天揽月”的新图景。
东华大学参展工博会的18个项目
高科技走进日常生活
近年来,户外运动持续走热,不断催生面料的革新,集弹性与舒适的PBT聚酯纤维面料正是被迪卡侬等各大运动休闲品牌广泛采用的一种。如今,这种PBT纤维已从实验室进入寻常百姓家:世界首条高品质熔体直纺PBT聚酯纤维生产线正在生产车间里“快马加鞭”地不间断生产,这背后是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华平科研团队的“高品质熔体直纺PBT聚酯纤维成套技术”科研成果转化而成的。
为参观者介绍熔体直纺PBT聚酯纤维技术
记者获悉,相比PET纤维,PBT纤维具有更好的舒适性,不仅手感柔软,而且弹性较好,是目前国际市场流行的高端纺织面料,广泛适用于制作游泳衣、连袜裤、训练服、体操服等高弹性纺织品。王华平科研团队的熔体直纺工艺,相对切片纺工艺综合能耗下降了45%,POY纤维条干不匀率由1.2%下降到0.7%,并通过在线添加技术,开发了无染、消光、抗紫外等PBT改性纤维系列产品,既满足消费需求又绿色低碳,成为市场上弹性纤维的有力竞争者。
东华大学环境学院蔡冬清团队长期关心“农民怎么种地”,用各种各样“神奇”的方法,让农民种地变得轻松、让土地变得丰产。
本次工博会上,蔡冬清带来一种让牛粪“秒变”肥料的“魔法药剂”。把这个药剂加到牛粪中,1分钟除臭,10分钟温度升至80-90摄氏度,1小时就可以变成肥料。这款药剂被称作“一小时纳米快速腐熟剂”,是该团队经过数千次失败,利用几种天然矿物材料作为基础原料,经过辐照处理、结构设计和物化改性等研制而成,不仅使农民免了多次铲粪、翻粪制作有机肥的辛苦劳作,还能使农作物增产10%-20%,为畜禽粪污资源化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
在工博会的东华展台前,“一秒灭火”的声波灭火器也吸引不少观众。作为连续参展三届工博会的“网红”级科技成果,声波灭火器每一次亮相都带着“升级”有备而来,目前灭火器外壳已从第一代塑料外壳、第二代不锈钢外壳转为第三代碳纤维外壳,重量轻、强度高、可便携。
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展示数字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东华大学还利用3D扫描建模、全息影像、AR/VR等技术把数字文物展品、历史资料信息搬到“线上”,搬进“元宇宙”……在文化事业、文旅发展、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时尚艺术设计和社会美育等方面都有应用前景。
来源: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