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纳雍县勺窝镇,一张张“乡村振兴连心卡”贴在每户农家的门上,一款款帮扶干部走访“小程序”装在每位工作队员的手机里,一条条信息数据传送到后台管理平台上。这里,大数据技术正在为乡村振兴提供“云服务”,让群众感受到了政府的关怀,让干部掌握了群众的需求,让乡村发展更有动力。
“连心卡”连心连情,方便群众解难题
9月30日上午,勺窝镇黄河社区支部书记张钰怀接到了一通电话。“请问是张支书吗?我是箐脚组的张华,我家的土地被别人霸占了……”电话那头传来了焦急的声音。张钰怀立刻向驻村领导汇报,并带着工作队员火速赶往现场。
原来,张华和他哥哥张应祥因为一块土地发生了纠纷。老人分土地时,这块土地是分给二儿子张华的,但他大嫂胡恒兰趁着他没有翻犁就把土地占为己有,还种上了白菜。张华和胡恒兰发生了口角,气氛十分紧张。
经过张钰怀的耐心调解,两兄弟最终达成了和解。张华同意等白菜收完后再种洋芋,张应祥也承诺不再侵占这块土地。两兄弟握手言和,感谢张钰怀及时出面解决问题。
“我看到门上贴了乡村振兴连心卡,就想试试能不能找到你们。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来了,真是太方便了。”张华说。
连心卡,顾名思义,连接着政府、干部和群众的心。这是一种智能卡片,正面印有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的基本信息,背面则设置了驻村领导和纪委书记的监督电话。此外,还印制了“贵州乡村振兴云防返贫自主申报”和“勺窝镇社情民意直通车”的二维码。
群众可以通过拨打卡片上的联系电话或扫描二维码进入小程序,向驻村工作队反映问题、提出建议。这样,政府就能实时了解群众需求,干部也能更精准地解决问题。通过连心卡,实现了“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组”的目标,让群众享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
自九月中旬以来,勺窝镇共张贴了5000余张乡村振兴连心卡,并办理了100余件群众民生实事和政策咨询。
“小程序”实现“云服务”,精准掌握群众情况
除了连心卡,勺窝镇还开发了帮扶干部走访的“小程序”。这个应用将帮扶干部走访内容细化到133个问题,涵盖了三保障、饮水安全、兜底保障、产业帮扶、小额信贷、就业帮扶、防返贫监测、家庭收入核实、驻村帮扶与基层组织、乡村建设等方面。
走访结束后,工作队员必须选择定位、水印相片或录音其中一种作为证据。后台自动收集汇总数据,并计算工作时间、满意度和认可度的百分比以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个“小程序”,勺窝镇实现了对全镇1619户6754人的精准走访。每一户农户的情况都有了清晰的了解。目前,已对838户133项指标逐项进行分析,并对不认可的指标项进行了梳理。这些数据交由各村(社区)实地研究核实解决。全镇共排查了111454个问题,并发现了3901个问题。对疑似漏监测农户也进行了实地再核实研判。
这个程序不仅有效解决了干部走访中目标不明确、方向不清晰的问题,还督促干部实地走访,避免虚假报告。通过干部入户走访提问,群众回答,干部提交,后台统计分析,能够精准掌握每一户农户对收入、基层组织工作、乡村建设等方面是否认可,群众的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安全、就业帮扶等方面是否得到保障。
勺窝镇党委书记张震表示:“我们通过大数据开通了社情民意直通车,目的是问政于民,把服务的大门开到群众的家里。走访小程序后台设置了多个运算程序,实现多名干部一起走访,后台同步计算各项指标认可度和收集存在问题,自动收集汇总分析,第一时间反馈问题数据,为整改工作提供了及时有效方法。”
通过连心卡和帮扶干部走访“小程序”,勺窝镇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干部、群众少走路的转变;实现了发现问题精准,帮扶措施有效,处理问题及时,处置结果让群众满意的闭环管理;实现了群众遇事埋怨政府到遇事第一时间找政府的转变。
在纳雍县的大山上,“云服务”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勺窝镇将继续利用大数据技术,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乡村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业宏
编辑 周恩宇
二审 顾野灵
三审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