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已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力量,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人们的生产生活。
聚焦占先发展,凝聚创新合力。人工智能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创新组合和高效配置,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北京市海淀区作为国家科技创新核心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在政策、资源、人才、产业链等方面具有诸多先发优势。海淀区应聚焦人工智能发展新赛道,统筹用好政策工具,充分运用好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等创新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力推动算力供给、大模型落地、数据支撑、场景应用、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产业链完整的优势,扶持企业成长壮大、加速发展,实现创新资源和要素的高效精准配置。目前,海淀区政府积极与北大、清华、北航、北理工等在京高校开展合作,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养领军人才、场景示范应用等方面的作用,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打造人工智能发展新高地。下一步,要进一步凝聚创新合力,发挥各类创新主体的优势,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良性竞争、深度合作,共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人工智能占先发展引领高质量发展。
发挥人才优势,提升创新能级。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离不开科学家和行业领军人才。据统计,海淀区高校、科研机构和人工智能企业聚集,拥有一批顶尖科学家和产业领军人才,人工智能学者达1.23万人,占比超北京市的80%,AI2000全球顶尖学者89人、占北京市的73%。海淀区的人才优势,得益于在“引才、育才、用才、留才”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长期以来,海淀区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持续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入,建立高层次人才库,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引进力度,以优质的创新生态和科技创新资源,放眼全球吸引人才,集聚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落地海淀。创新联合培养机制,以优质资源链接人才需求,支持驻区高校与人工智能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合作培养人才,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发挥各领域人才创新创造、协同攻关的优势,打造人工智能创新成果转化平台,激发人才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建成(国际)人才会客厅,做好人才一站式服务,营造宜居、宜业、宜创、宜学的人才环境。下一步,海淀区要围绕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多措并举全面激发人才的创新优势和潜能,以市场化机制实现人才与岗位的高效配置,实现人尽其才,全方位提升创新能级。
营造创新氛围,构建创新生态。从“电子一条街”到“电子产品大卖场”再到“人工智能创新街区”,四十多年来,海淀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地区GDP突破万亿元。唯一不变的就是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的精气神和宽松包容的创新氛围。无论是青年创业者、技术人才、企业家,都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感慨地说道:“中关村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一个十几人的小公司从创办之初就心怀天下,希望做全球市场。”海淀之所以神奇,在于这里有着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历史与现实相互激荡,共同造就了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勇于创新、蓬勃向上的文化特质。在这样的氛围里,创业者勇于尝试各种新想法、新创意、新思路,创造各种新场景、新应用、新方案,追梦圆梦。科学家、技术领军人才大胆想、勇敢闯,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攀登新的高峰。人工智能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事业,需要不断创新,不断试错。海淀区要继续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在政策上不断改革创新,推出一系列先行先试举措,鼓励人工智能开放式发展,探索大模型在各领域的创新应用,不断积累数据,提升智能水平,构建优越的创新生态和一流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契机。(赵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