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传统数字化转型的深化,利用IT技术实现创新,成为传统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要的一环。借助AI、物联网、5G等新兴技术赋能数字化重塑,在危机时期深化和加速企业数字化创新,必然需要在后疫情时代掌握全新视角。近日,由CIO时代主办,新基建创新研究院作为智库支持的“第九届中国行业互联网大会暨CIO班18周年年会”上,500余位来自各行各业的权威专家、研究学者、优秀CIO群体和科技厂家代表,共同解读大模型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变革之道。
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的影响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拓展正在按下“快进键”。近期,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发应用,为未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无限想象空间。
CIO时代创始人兼研究院院长姚乐对此表示:“大模型现在正处于从焦虑到兴奋的阶段,但其终究会回归冷静,因为任何技术都有它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在寻找其兴奋点时,不要盲目投入到下一个误区。但我也相信,大模型将会带来不小的生产力变革,并且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
中国工信出版集团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电子科技委产业政策组副组长刘九如认为,大模型技术与应用的日渐成熟,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必不可少的智能助手和工具,这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但它还只是通过算法对人类已有知识、已有发现、已有认知的综合和“再现”,还不能像人类那样去想象或预测未来。由此,大模型应用将激发各行各业进一步加快原创,强化对未知、真知和真相的探索,促进和强化人类创新能力。我们要拥抱大模型时代,去推动业务、组织架构的转型,推动企业实现更多的创新变革。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黄铁军强调:大模型需要具备三个特点:规模大,需达到百亿参数级别;涌现性,能够产生预料之外的新能力;通用性,不限于专门问题或者领域。
央企特聘信息化专家、Gartner前副总裁、高管合伙人、新基建创新研究院特邀专家李长华认为,大模型涌现出广泛的智能,改变了人工智能的范式,也就是基础模型的诞生。而当人工智能拥有了“智能”后,“双智协同”将成为新的业务形态,为企业业务带来全新的变革。企业要充分认识双智协同,并以实现双智协同为目标推进数字化工作,创造性地探索大模型的应用方式和场景。
联想集团中国区重点行业纵队总经理赵永涛表示,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推进,传统IT正在向新IT转型升级,其生产力要素、技术架构和价值都将迎来重构。企业智能化转型也将进一步深化,数据爆发、算法进化成为最显著的特征。
智能制造的新风向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压舱石,国内制造业正面临着从“制造”走向“智造”的转型,这让智能制造的重要地位越发凸显出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认为,智慧工业互联网,是虚实共生、综合集成的高质量工业数字空间,是虚实协同、全沉浸式的高质量工业智慧互联网系统,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高质量载体。
《经济》杂志数字经济专委会秘书长、CIO时代CMO、新基建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杨晔介绍说,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以数字技术赋能能源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能源数字经济,已成为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经之路。
数字化转型进行时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速,转型步入“深水区”。同时,产业发展规律性减弱趋势明显,复杂性、随机性、突发性问题增多。此时,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从局部转型变为对全局乃至整个流程的优化;从单一领域、单一行业转变为对全行业、全生态的全面覆盖。CIO们也就越发需要关注数字化转型中的新动向。
长江三峡集团总信息师金和平表示,我们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在变,地缘政治也在变。面对变局,数据对业务的赋能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过去能源行业的发展,替代了人类的体力,现在人工智能正在逐步替代人类的脑力。
中国信息协会信息安全专业委员会理事、PCSA安全能力者联盟首席专家郭峰强调了安全领域智能化的重要性,他讲道:当前,网络安全形势正从合规走向实战协同阶段,解决人力、能力、智力不足则是当前智能安全中枢算法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实践上看,“AI+安全”是没有场景,技术无“价”,没有场景便没有任何价值。“数据集”是结营寨、又累又难的一个漫长过程。“算法集”需要在场景化中找到业务问题、落地有效性和实用性。
企业要想把握新机遇,取得持续的发展和成功,就必须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积极拥抱科技的发展、客户的需求和市场变化,2023CIO百人会高峰论坛揭示数字化转型的新规律,助力数字化转型的中坚力量——CIO更好地完成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