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钴金属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是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不可缺少的金属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一直被视为“贫镍国”。1958年,地质工作者在甘肃河西走廊戈壁深处,发现了金川硫化铜镍矿,一举打破了西方国家的“镍封锁”。1959年10月19日,国家冶金工业部成立永昌镍矿,建设中国镍钴工业基地。
抱着要摘掉“贫镍国”帽子的坚定信念,一位位胸怀建设新中国有志之士背井离乡云集到没有人烟的茫茫戈壁,在巍巍龙首山下,战天斗地、艰苦创业,开启了筚路蓝缕的拓荒岁月,拉开了中国镍钴工业建设的序幕。
65年来,金川人秉承资源报国、产业报国的崇高理想,肩负聚金汇川、利民兴邦光荣使命,艰苦奋斗、勇于超越,挺起了中国镍钴工业的脊梁。金川集团的奋进之路,代表了中国镍钴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饱含了镍都人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自豪。他们中有30、40、50一代,有60、70一代,也有80、90、00一代。
接续奋斗、薪火相传。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之际,金川集团也迎来了65岁的生日。记者采访了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川集团”)的三位员工(分别是30后、60后、90后),从他们的视角讲述三代金川人艰苦创业、传承接力的故事。
扎根戈壁65载,金川是第二故乡
时间拨回1956年1月,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一个名叫坝佑的小山寨,16岁的布依族少年莫之纪参军入伍了。少年走出大山,一路向北,跨过鸭绿江,赴朝鲜加入到抗美援朝行列中。两年后,1958年3月,莫之纪响应“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的号召,随着部队来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参与原子弹基地建设。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他与战友们克服恶劣的生存环境与气候,扎帐篷、打井、挖沟、埋电缆……圆满完成了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主体建设任务。
△莫之纪(前排右一)和他的徒弟们
1960年3月,莫之纪接到通知转业,他和9名战友加入到当时的永昌铜镍矿(金川集团的前身)建设大军。艰难时期的国家创业,与彼时21岁正值青春年华的他,因建设新中国镍钴工业基地在金川正式交汇。
“哪里需要我,我便到哪里去。”就这样,莫之纪成为永昌铜镍矿冶炼厂的一名电工,他的人生故事在金川翻开了新的篇章。
“搞导弹、火箭、原子弹,就必须要镍,有些国家要卖镍给我们,有个条件,要十一吨龙虾,还要把对虾的头拧掉,才能换一吨镍,非常苛刻。”莫之纪回忆说,那时候工人们干劲十足,无论什么岗位,平时吃粮、吃水,都得自己搬运,虽然住着地窝子,吃着填不饱肚子的粗粮,但大家憋着一股劲,要为新中国多出镍,出好镍!
从无到有,第一批到金川公司的“金川人”要面对的艰苦条件,从厂区分散、职工宿舍简陋便可见一斑。“那时住的是帐篷,从住地到厂区直线距离便有十几公里路。没有其他代步工具,只能靠双腿行走。”莫之纪感叹说,金川建设的总体指导方针是“先生产、后生活”,职工住房有施工队盖的,也有自己盖的。金川公司建设初期的工棚,简易的住处折射出金川建设初期的艰苦条件。当时莫之纪住的是最简易的工棚,进门后是大通铺,每排通铺之间只能容下一人行走。一个工棚最多能住20余人,大家共用一个公厕,想洗澡就去缸里舀点儿水拿毛巾简单擦洗一遍。莫之纪说,当时条件确实艰苦,却无一人喊苦。
“金川公司与其说它是一个工厂,不如说它是一座小镇。后来它有了自己的学校、员工宿舍、医院、粮店、浴室等,大家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在这个熟人的社会环境里生活、成长,对我们来说,它就是全世界。”莫之纪说。
他们每天啃着干馒头、喝着雪水,边建设,边生产,破解了种种难题,打通了生产流程。1961年2月冶炼厂开始建设,1963年底,烧结、熔炼等车间相继建成。1964年9月冶炼厂投入试生产,生产出高冰镍2041吨、电解镍22.43吨,这是新中国冶炼出来的第一炉镍。
“当散发着金属光泽的第一炉镍水出炉的时候,所有人都欢呼起来!”莫之纪回忆,“能在如此艰难的时代,把镍生产出来,还是很自豪的。”
1965年,金川公司冶炼厂成功提出了第一批铂金属8.5公斤,奠定了中国镍钴生产工艺技术体系的基础,结束了中国缺镍少铂的历史。
1978年,金川集团被列为全国三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之一,金川在国家经济战略方针重大转变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八下金川,开启了金川集团科技创新之路,从此,金川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1979年,在方毅的上下奔走下,甘肃省特批解决金川职工家属落户的特殊政策。莫之纪成了第一批享受落户政策的工人。这一年,他将妻儿从黔南山寨接到金川工作、生活,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川人,从此金川成了夫妻两人的第二故乡,同时也是孩子们的故乡。
靠着建设金川镍矿初期坚定的“创业”信念,莫之纪与他的同事硬是扛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坚守在西北戈壁,直到1996年退休。回忆起当年的创业历程,莫之纪最为骄傲的是,他参与了金川集团持续数十年的科技联合攻关,并获得国家科技奖,受到表彰。莫之纪说是党和国家给了他这个山里伢成长成才的人生,给了他三代同堂的幸福生活。
乡音未改双鬓白,65年弹指间他已85岁,为金川奉献了他整个的职业生涯。茫茫戈壁深处崛起的中国镍钴工业,是“金一代”用青春和热血完成的“创业”使命。
千米井下,是他事业的高点
以父辈为代表的第一代金川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在金川小镇,拉开了建设中国镍钴工业的序幕,像莫亚斌这样的“金二代”,人生篇章也在此开启。
1960年,父亲服从组织安排,转业到金川公司参加金川镍矿的建设。1976年,年仅10岁的莫亚斌与父亲来到金川生活。刚到金川时,年纪尚小的莫亚斌对镍矿冶炼并没有概念。在他的记忆中,父亲每天早上走路到厂区工作,早出晚归。他的起居、饮食和上学几乎全靠自己。
1979年,母亲、姐姐、弟弟也从贵州来到金川。“当时我们生活条件不好,住的是土坯房,叫‘干打垒’的平房,墙身透风、屋顶漏雨是常有的事。”莫亚斌回忆说,到1990年以后,广大员工和家属才住进楼房。
1989年,22岁的莫亚斌从四川建材学院毕业,被父亲的一纸电报召回到金川集团,分配到金川集团二矿区充填工区工作。金川建设的长跑“接力棒”从父亲手中传到他手里。其间,他前后在二矿区当过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充填工区当过副主任、主任,常年在千米井下和矿山充填打交道。
金川集团二矿区地处龙首山北麓,是金川集团的主力矿山,承担着公司近70%的内部原料供给任务。建矿40年来,由最初设计的年产量99万吨,到现在的420多万吨,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充填采矿法开采矿山之一。
2021年,二矿区全尾砂废石膏体充填系统的投用,降低了充填成本,提升了充填体的整体质量,促进了金川矿山充填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矿山固废综合利用率。“目前,二矿区是全球使用机械化下向充填胶结采矿法矿山中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矿山,为中国的镍钴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莫亚斌在他35年的职业生涯中,参加过多项金川集团科技攻关项目,能够参与“金川尾砂膏体充填工程”项目,是他最为自豪的事。
回忆起当时的工作场景,莫亚斌说:“为了圆满完成井下充填科研任务,围绕充填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和探索,和同事一起加班三天三夜也是常事。”他和矿山共成长,见证着矿山从600米井下向千米井下掘进的变化。从22岁到矿山开始,他从没有想到过离开:“看着金川集团发展起来,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心里非常高兴,也很自豪,因为有我的努力在里面。”
在莫亚斌眼中,千米井下的科技攻关最重要的就是“坚守”,要靠每位科技工作者认真负责、严谨细实,把每一件事做好、把每一个项目做好。
他参与了国家支撑计划课题《特大型矿床深部开采综合技术研究》、镍钴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川矿山深部开采技术之深部充填技术研究》等十多个项目研究。作为总设计师和技术负责人完成了《河北华澳膏体充填系统设计》《二矿区全尾砂废石膏体充填工业化研究》等设计;《大型复杂镍矿床贫富矿充填开采关键技术及应用》《特大型坑采矿山大面积连续开采工艺综合技术研究与实践》等多个项目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二等奖和金川集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取得多项发明专利;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参与了《高浓度大流量管输充填技术与工艺》等三部专著的编著;被聘为甘肃省、河北省、河南省科学技术厅专家库科技专家,享受甘肃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津贴。
“现在矿山生产都是智能化,机器替代人工,井下是无人驾驶矿运卡车,一键充填系统改善工人作业环境,降低了劳动强度。”莫亚斌说,老一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仍是矿山产业最宝贵的财富之一,金川人需要将其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还有两年多,莫亚斌就要退休了,他的小侄女如今也在金川集团铜贵公司工作。从父母到子女,中国镍钴工业伴随着这个家庭度过65年的光景,金川人的信念和精神以血缘传递的形式历久弥新。“第二代金川人”把“家业”发展壮大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交接。
如今“第三代金川人”已坚守在岗位上,他们正为中国镍钴工业发展的新篇章,贡献青春的力量。
赓续“金川精神” 青春逐梦明天
乌黑的长发,青涩的面庞,戴着一副黑色的眼镜,说话不紧不慢,莫羽琪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害羞又不失干练。
2021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父辈们脚踏实地的干劲、勇于突破的闯劲,以及对职业技能的专注,让她萌生了回到金昌工作的念头。2022年,22岁的莫羽琪通过金川集团的社会招考,入职金川集团铜贵公司铜盐分厂,成了一名“金三代”,自此和金川镍钴工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此前,莫羽琪对铜贵公司盐分厂生产工序一窍不通。深知自己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她开始争分夺秒地努力起来。在新员工培训期间,理论课上,莫羽琪认真听讲,仔细记下每一个知识点,课后强化复习。实操课上,她恨不得把眼睛盯在老师身上,生怕漏过一个步骤、一个细节。“当工人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但是我觉得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沉下心一直跟它较劲,专注于一件事,会获得更多成长和进步。”莫羽琪说。在金川集团“产业工人队伍综合技能素质提升”专项培训班里,莫羽琪逐渐掌握了工作流程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成为了盐分厂萃取班的一名员工,也找到了属于未来的职业方向。
步入工作岗位的第一天,集团给和她一起入职的小伙伴们举办了拜师仪式,签订了导师带徒协议。在集团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平台,新一代金川人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青春逐梦明天。
进入工作岗位,莫羽琪对自己更加严格要求,她把“耐得平淡、努力工作”作为自己的准则,工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虚心请教,碰到困难时积极克服,尽自己最大努力将工作做到极致。
她以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师傅一起解决生产中的难题,提高了工作效率。莫羽琪认真、严谨的态度,得到了师傅的肯定,师傅说敢于直面问题、琢磨攻坚的精神,是对“金川精神”的传承。在师傅的鼓励和帮助下,她积极投身集团发明创造、技术创新、先进操作法和合理化建议活动,为企业的发展出“金点子”、提合理化建议,看到自己的建议被采纳,莫羽琪很有成就感。
接续奋斗、薪火相传,在“传”与“承”使命感的驱使下,莫羽琪深深体会到,一个人的贡献是微小的,只有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播撒出去,和新一代金川人共同提高、全员创效,才能真正汇聚推动中国镍钴事业发展的强劲动能。
如今,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莫羽琪已经成为一名熟练的产业工人,积极参加企业举办的各种技能大赛。“希望能够依托金川集团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团队的带领下,攻坚工作技术难点,为生产任务顺利完成提供自己的专业技术保障。”莫羽琪说,她想通过创新工作室,在“名师引领,传承技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下,成为一名技术工人。
不久前,集团出台了《金川集团公司职工技术创新评价办法》,《办法》提出,组织和引导职工从自身岗位着手,从岗位点滴创新创效做起,针对设备“瓶颈”、技术“短板”、岗位“难题”等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让创新的触角延伸到每个班组,让青年职工在岗位成才。
听闻这一消息,莫羽琪很是兴奋。“《办法》的发布,对我们产业工人职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会有更多优秀的技能人才加入到公司发展建设中来。”莫羽琪说。
△三代同堂的幸福家庭。(前排右二为莫之纪;后排右二为莫亚斌;前排左一为莫羽琪。)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从九天揽月,到蛟龙入海,金川人用自己的产品助推中国工业腾飞;从邓小平同志称赞的祖国的“金娃娃”,到甩掉“贫镍论”的“中国骄傲”,三代金川人用奉献书写了中国镍钴工业灿烂篇章!
65年接续奋斗,金川集团公司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祖国的“金娃娃”光彩照人,璀璨夺目,挺起了中国镍钴工业的脊梁。
莫羽琪说,金川镍钴产业发展的接力棒传到他们这一代手中,他们接过的不仅是责任与担当,更是一代代金川人的坚守与传承。今后,她会始终牢记金川人的初心和使命,将老一辈建设者们的精神传承下去,秉承“产业报国”之志,主动迎接新的挑战,积极投身国家镍钴工业建设的伟大事业。
记者:莫亚红
来源:镍都金昌客户端
编辑:许菲
责编:田红娟
审核:马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