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在春节的火爆,让我修正了之前的判断:即基础大模型市场已基本尘埃落定,其主角将由互联网巨头牢牢担当,新兴公司很难借此成为新贵。
之前有OpenAI、百度、智谱、百川,后来有Anthropic、零一万物,再后来有Kimi、生数科技,以及Google、阿里云、腾讯等开始大规模发力,我曾基本认定,大厂已经找到战略,坚定出手,并且他们拥有巨大算力和数据。因此,从长期来看,需要巨大资金和数据,以及顶尖人才支持的基础大模型,其竞争格局在当时看来基本已定,未来仍将是他们的天下。
但万万没想到,DeepSeek横空出世!并且,他还将基础大模型的两大壁垒:巨额算力、训练数据的门槛大大降低了。DeepSeek的成功出圈让企业研发基础大模型变得不再是不可能、不再是遥不可及。
我由此想到,以用友、金蝶、SAP、Oracle等为代表的企业应用厂商,是否应该因此而改变自己的基础大模型战略?
到现在为止,无论是ERP、CRM还是HR等各种企业应用厂商,都推出了自己的领域或行业大模型。但基本上的战略都是依托第三方的基础大模型,在他人的基础大模型之上开发自己的领域和行业大模型。
我之前的观点是,未来的企业应用将和基础大模型深度融合,甚至要基于AI进行原生性的开发。因此,基础大模型将会成为智能时代企业应用的核心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企业应用厂商必须给予战略的足够重视。但由于基础大模型的研发门槛非常高,我也建议企业应用厂商不要自己研发基础大模型,而是采用和第三方的合作战略。
但现在我的观点发生了改变。既然基础大模型的研发门槛降低,企业应用厂商的实力完全能够承受,那企业应用厂商就应该想办法研发自己的基础大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重构自己的企业应用。
就像之前中间件、数据库,这些独立的、关键的平台,竞争到终极阶段,SAP、Oracle、微软等各大企业应用厂商巨头都拥有自己的产品,并且将自身的应用和他们深入融合,由此形成了自身在产品技术架构上的独特优秀和核心竞争力。
在终局阶段,基础大模型也必将面临同样的局面,企业应用厂商等巨头终将要研发自已的基础大模型。当然,他们不一定是完全自己研发,仍然可以通过收购等方式进行补齐。他们也不一定是立即就要这样做。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可以分阶段、按步骤完成。
当然,这是对于有理想有抱负的顶级企业应用厂商而言,要挤身全球前五,就必须要有自己全面过硬的本领,必须要有自己的基础大模型。
对于那些中型或者小型的企业应用厂商而言,他们仍然是可以和第三方的基础大模型深度合作,在他们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领域或行业大模型。
基础大模型是企业应用未来的大脑,谁先拥有、谁先发育,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抢得先机、点据主动。
我目前看到的,只有金蝶创始人徐少春曾明确表示,要开发自己的基础大模型。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应用巨头会决定研发自己的基础大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