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下午,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分论坛在广州召开。在分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高松表示,为对接广东省未来产业“两核双廊多极点”的空间布局,中山大学将充分发挥学校三地办学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高松表示,在未来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一是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仍需突破大语言模型的能力瓶颈,要实现对复杂现实三维物理世界的理解和操控;中大将深度打造多模态世界大模型,自主赋能各类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智能硬件终端,服务低空经济、医疗、工业制造等重要领域。二是面向新一代网络通信,将依托与华为校企联合实验室,面向未来无线网络重大需求联合开展基础性和结构性创新,突破关键底层技术,培养未来电子信息产业技术领域高水平人才。
在未来生命健康领域,中大将聚焦智能诊疗与生物制造,建好华南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持续推动创新药物、疫苗研发,建设综合性的“医疗器械创新平台”;筹建广州市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创新中心,推动高价值天然产物生物制造、核心菌种和酶创制、AI与生物制造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等。
在未来智能装备产业领域,一是面向深海与极地装备,聚焦科学探测装备、资源开采装备、运输装备等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深海资源开发智能装备,服务深海资源开发和环境监测;发展极地开发智能装备,提升我国认识和开发极地能力,开发新经济版图、培育新博弈优势。二是面向低空经济,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开展低空飞行器及核心零部件研发,打造多个应用场景;建设大型风墙、雷达感知平台、复杂环境测试实验室等大型科研平台;协助广东省编制低空经济发展技术路线图。
在未来材料领域,聚焦新型二维材料可控制备,发展高效能、具有颠覆性光电磁性能的自旋电子器件集成及电子、光电芯片开发;基于多种新兴有机多孔框架开发并应用具有低能耗的高效分离、低碳催化转化功能的新材料。
在未来绿色低碳领域,中山大学以发展绿色氢电互补新能源体系为特色,与省内能源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在电力端、能源消费端和固碳端同时发力,助力“双碳”目标早日实现。
文 | 记者 李钢 陈亮
图 | 记者 周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