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飞则已,一飞冲天。2025年春节期间,DeepSeek划破传统认知横空问世,在国内外引发了广泛关注。这款国产大模型以全新的理念和技术,为大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服务和体验,其技术创新和独特的算法架构,成功实现了人工智能从“工具型”向“认知型”的蜕变。
蛇年春节期间,河南省科技馆人声鼎沸
值得一提的是,在河南省科协全面开展“科普中原行动”,着力实施“科普筑基惠民工程”“现代科技馆体系推进工程”,构建社会化大科普格局的关键阶段,当AI与河南场景深度融合,势必为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在实践层面提供更多探索路径。
技术壁垒的突破,推动人工智能在科普创作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科普需要数月完成的引力透镜模拟,通过人工智能在72小时内生成了300组动态模型,并自动适配出中小学、科普场馆、学术会议等不同场景的讲解方案;化石研究专家借助人工智能,将南阳恐龙蛋化石相关的科学术语转化成了生动科普素材,3天产出了过去半年的科普课程量……这种精准高效的制作能力和兼具高度互动的产品特性,使科普内容生产效率提升3倍以上,生动展现了人工智能对科普工作的根本性赋能与革新。
这是一张由DeepSeek生成的它与科普产生关联的图片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人工智能技术不仅破解了传统科普创作中“专业性与趣味性难以兼顾”的痛点。在新技术普惠之下,科普创作从精英主导迈向全民共创,为基层科普注入可持续动力。
在传播维度上,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更为深刻,使科普的单向输出进化为智慧对话。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AR技术让青铜器纹饰讲述夏商更迭的密码;郑州科技馆的“量子剧场”用全息投影演绎微观世界的舞蹈。传统科普以“专家宣讲—公众接收”为主,而上述场景印证了科普传播正在从“我说你听”的单声道,转向“共情共鸣”的立体声。上海辰山植物园的实践表明,接入大模型的AR导览系统让游客留存时间延长40%,科学概念记忆率提升58%。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更新,不仅提升了公众对其的认知度,也让科普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建构”,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去年11月20日,“百名首席科普专家进百县”文明实践活动走进淇县实验学校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传播效率的提升。例如,针对农村地区的“百名首席科普专家进百县”行动,人工智能技术可提前分析当地农业痛点,生成方言版病虫害防治指南,再通过智能语音系统播报,让科学知识“听得懂、用得上”。这种双向互动不仅打破了知识传递的时空限制,也让科学技术有了泥土的芬芳。
这场变革的终极意义,重塑了人类与科学的关系。当人工智能将二十四节气转化为动态物联网模型,让焦作农户在温棚中感受宇宙律动;在河南省科协科技资源科普化项目中,郑州超算中心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将量子计算原理演绎为“河图洛书”数字谜题……这些生动实践不仅改变科普的底层逻辑,也重构了公众参与科学的方式。当安阳殷墟考古现场向公众开放数据标注,当信阳茶农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化身茶科技、茶文化的科普志愿者,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参与主体的扩展,也看到了科学精神的社会化觉醒。
三门峡一高学生走进 郑州超算中心开展研学活动
更深层次上,人工智能技术还消弭了科学与日常生活的边界。“河南首席科普专家工作室”借助DeepSeek的思维链推理功能,开发“家庭健康AI管家”,用户可通过自然对话获取疾病预防建议,甚至参与医学研究设计。这种生态重构打破了传统科普的组成结构,使科学家、传播者、公众在数字空间形成平等对话。
人工智能的崛起与河南科普场景的深度融合,为我们揭示了一条清晰路径: AI不仅是效率工具,也是构建“科学共同体”的核心纽带。面对山寨课程、仿冒应用等衍生挑战,我们需要以更开放的姿态完善技术治理,让人工智能技术真正服务于科学普及的普惠愿景。未来,随着“科普中原”行动的持续推进,一个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智慧科普”生态或将成型——在这里,科学不再是象牙塔的奥秘,而是每个人触手可及的光明。
来源:省科协调研宣传部
编辑: 韩章威
审校:丰 硕
审核:文成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