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中社2月11日电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广阔,2035年中国市场规模或达2000-3000亿元
我们邀请了高工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卢先生分享人形机器人行业展望。专家表示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有所加快,203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或达2000-3000亿元。分应用来看,专家认为人形机器人在to B场景的销量将在2030、2035年分别达15万/80-90万台(2024年约2000台),而to C场景销量在2030、2035年分别达2万/120-130万台。专家提到短期内工业领域的专用场景将率先落地,而通用型的人形机器人在2030年前或难有突破。长远来看,专家认为人形机器人将在to C场景打开更大的需求空间。在我们覆盖的公司中,我们看好汇川技术和拓普集团,因为两家公司主营业务稳健,有较好的现金流和扎实的技术能力,利于其在人形机器人行业的长期发展。
看好定位清晰的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软件能力是长期壁垒
专家观察到海外企业更多侧重软件和AI,而国内企业更多侧重硬件和集成。专家认为硬件方案未来会逐步收敛且定型,而届时软件将决定人形机器人的性能差异,因此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不能只具备硬件能力。专家表示更看好定位清晰的企业:1)例如聚焦于某一下游,通过单一场景的经验积累从而建立壁垒;2)例如通过偏标准化的产品服务于二次开发的需求,在行业早期或能较快放量。相对而言,专家认为大部分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或难有精力兼任AI模型开发、机器人本体集成和零部件自研。
零部件方案尚未定型,供应商需具备产品力和资金实力
专家指出:1)目前零部件方案以旋转关节为主,也有少数企业如特斯拉混合使用旋转和直线关节;2)减速器方面,上肢较多使用谐波减速器,下肢较多使用行星减速器;3)电机采用无框力矩电机、无刷电机、空心杯电机等,且有模组化趋势。专家表示目前国产供应商可以基本满足大部分零部件需求,而在行星滚柱丝杠,外资供应商优势仍较明显。专家认为零部件降本不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瓶颈,但是规模化应用是零部件降本的前提条件。一旦人形机器人量产,专家认为降本压力将导致零部件厂商竞争加剧。专家表示具有产品力和资金实力的零部件厂商将表现更优。
AI软件和数据采集是目前商业化的主要瓶颈
专家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主要瓶颈在于软件和数据采集。专家表示:1)相比于大语言模型,人形机器人缺乏现有数据进行训练,且数据不够标准化,处理难度更高;2)相比于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的末端操作更复杂,带来更多不可控因素。专家表示目前数据采集路径也有争议:动作捕捉和遥操作模式的数据采集成本高,而虚拟仿真模式的数据质量有待提高。同时,专家指出未来也需要关注芯片和算力供应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