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观察》记者 集体采写
由通用大模型深度求索(DeepSeek)掀起的狂涛巨浪,连带让杭州的游戏科学、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和群核科技,总共六家新科技公司一起成为全球瞩目的“东方神秘力量”。继而引发中国城市及城市观察者反思,为什么这些“科技新贵”都诞生在杭州?翻阅相关文章后面更多人参与的读者评论以及回看“深度求索”创始人梁文锋不多的公开发声,不禁让人深思。与其功利地去探讨我们为什么没能拥有这些企业,不如尝试着顺着“六小龙”的技术实现去感知真实的需求,去想像未来的模样。站在AI正在深刻改变世界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又该如何迎接这呼啸而来的AI时代,让个体和城市激发出更大的活力并创造出无限可能?
发展关口,引发反思热浪
深度求索以极低的成本、高效易用的便利横空出世,引爆全球关注,最早反思的是美国。
在国内,自媒体最早瞄准广东,提出:“AI三杰都是广东人,为什么没在广东发展,反而跑来浙江杭州创业?”
北上广深,这些被认为拥有最多资源的城市一一被放在反思席上。深圳近年来一直在打造“世界创新之都”,全球70%的消费级无人机、60%安防设备、50%智能穿戴设备在深圳诞生,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两年是全球冠军,网友反思,为什么深圳没能诞生和“六小龙”媲美的公司?
成为各类评论者反思的对象,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城市之所以被用来比较,是被认为城市资源能匹配硬核科技企业的诞生。
对城市的反思往往发生在发展的关键节点。
二十多年前,一些金融企业搬离深圳,深圳特区政策优势逐渐弱化,2003年,一篇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将深圳置于全国的关注中“炙烤”。文章列举了深圳缺乏新鲜活力的种种现象,指出不再拥有特殊政策红利的深圳要拿出硬招留住企业,激发城市活力。
2008年,“为什么阿里没有在上海发展”的发问传遍全国。相关知情人透露,阿里最早想在上海落脚,后来创业团队发现上海办公成本高,重要的是招人难,上海人倾向于稳定的外企和国企,不太可能把孩子交给从普通师范学校毕业的创业者。
近些年,以出口加工为主的外向型经济遭重挫,“苏州不行了吗”的怀疑让这座“工业第二城”备受关注。
这些反思发生的时间恰是城市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完成第二增长曲线的痛苦前夜。在那些反思的关口,特区深圳面临能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挑战;上海要拿出实际行动来追赶互联网经济大潮;苏州要以壮士再出征的决断另辟赛道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牌桌上……没有谁是城市发展不变的王者,花冠的来路从来荆棘密布。
这一次反思,面对以人工智能为技术引擎掀起的新经济浪潮冲击,中国一众城市包括拥有丰富科教资源、有“中国第一软件名城”之称的南京,都站在发展的关口。
在蛇年新春第一会上,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提出,“杭州六小龙”在海内外出圈,被称为“神秘的东方力量”。这一现象在杭州集中涌现绝非偶然。他认为,这一现象出现在杭州,很重要的原因是杭州良好的创新氛围、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继而,这位履新南京不到三个月的主政者提出,只有在营商环境上抢占高地,才能在区域竞争中跟上步伐。
警惕“人家谈技术,你却要谈情商”
在这波城市反思潮中,无论撰文者还是跟评者,对城市营商环境的争论都占比很高。
当新经济风起云涌,谈论营商环境,还要考量哪些新增变量?
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对哪座城市的反思文章以及跟评,提到“浙里办”,不约而同都是肯定,还没有看到异议者。
这个十年前上线、一直在优化改进中的政务服务平台,获最多肯定的是它实现全省统一、五级(省市县乡村)联动。
营商环境打造的是一项整体工程,涉及多维度、多方面、多层次,经济大省离不开优良营商环境的支撑,在中国工商联牵头组织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的调查中,江苏连续五年获评最佳口碑省份。综合外界议论,各种声道都认可江苏出众的营商环境,但也有人认为,江苏的“体制味”相对明显一些。
前不久,南京出台最新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这是南京连续出台的第七个优化营商环境文件,南京营商环境排在省会城市最前列。多位从外地移师南京的创业者表示,南京公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错,营商环境优良,但与苏南的营商环境还有差距。
工作要点、制度、机制,都可以模仿,可以直接“抄作业”。不少网友表扬杭州对特定人员实施全家享受VIP医疗卡,孩子择优上学等优待,这些政策各地拿来即能用。
但城市气质、城市文化无法拿过来就用,需要长时间积淀。所有的办法都是靠人在运行,规章可以保证底线,但无法决定上限。
有网友评论:“地方德行,是城市真正的底牌。”有网友举例某座城市的公务人员如何联系小作坊替普通打工者要回工资,这样的描述令人动容。
在新经济时代,一座城市的口碑是由千千万万人多年共同筑就,但城市形象的崩塌往往只要一刹那一件事。
梁文锋于2015年创业成立幻方量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6年后,从行业素人起步的幻方,资产管理规模突破千亿大关,跻身国内量化私募领域的“四大天王”之列。当谈及幻方为什么无法被其他资产管理公司模仿时,梁文锋说,幻方并没有一个成文的企业文化,更多时候,是管理者的以身示范,遇到一件事,你如何做决策,会成为一种准则。
对南京来说,要突破“体制味太浓”,要自上而下改变。南京蛇年新春第一会聚焦深化机关工作作风优化营商环境。南京提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机制很重要、干部作风是关键。要持续深化作风建设,以干部作风转变带动营商环境优化。首要就是旗帜鲜明强化“一把手”工程。
各级“一把手”有一丝犹豫,就会变成下面坚定的“不愿意”;“一把手”流露出不担责的蛛丝马迹,下面就会以“敷衍走过场”回应,下面肯定比上面办法多。南京多个区提出,对重点项目,“一把手”从一开始就要介入,既要挂帅、更要出征。多位企业家表示,他们担心今后地方主官调整,项目重视程度减弱。
各地都强调对企业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但真实情况如何?南京提出,以后要以企业的感受度作为评价一个城市营商环境的“第一标准”。
在众多网友点评中,有一位网友表示,江苏官员一个鲜明的共性是,“你和他谈技术,他却和你谈情商”,这句话赢得不少点赞。
细品这句话,背后是一个新时代在到来。情商的本质是什么,DeepSeek的回答是,理解和控制自己情绪,同时也能理解和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从网友众多对情商调侃的点评中可以想见,新经济时代,注重和人打交道的能力不再是年轻群体最需要的突出能力了。换句话就是,新技术群体以“疯癫”为最佳状态,也许根本就懒得去理解别人,包括去理解“官员”的情绪。而“官员”包括很多群体却需要去理解他们的这种情绪,因为未来很大一部分靠他们来创造,他们选择的一定是同频的合伙人,包括合伙城市。
直面增速指标和创新驱动的双重挑战
对南京来说,从长期来看,要开启一场从上至下突破“体制味太浓”的城市文化长征,眼下还面临着“标兵渐远、追兵逼近”的严峻形势,从经济总量看,仅比排名第11的宁波多353亿元。
一方面南京似被绑上“能否留在前十”的焦虑战车;另一方面南京又面临能否走在创新驱动前列的拷问。实质上,在短期内,这是两个互为掣肘的目标。
在幻方还没有正式成立“深度求索”公司时,当梁文锋还不被圈外人所知时,他这样总结对创新的理解,“创新就是昂贵且低效的,有时候伴随着浪费。所以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够出现创新。”
有博主这样点评深圳,意思是当年“效率就是金钱”的城市信条为深圳带来了无穷活力,但到了今天,一味追求最高效率很可能扼杀创新。还有人提出,当“深度求索”不问结果大规模烧钱时,政府的投资基金还在一遍遍计算财务模型。对突然就引爆全球的“深度求索”,我们最应该关切的也许是它的初心。
当梁文锋已经成为千亿资产管理公司的掌门人,当Chat GPT席卷全球,当通用语言大模型成为大厂的竞技专场,他却以外界难以理喻的疯狂投入到“深度求索”语言大模型。面对疑惑,在2023年的初夏,他这样回答,“没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商业逻辑,但其实,主要是好奇心驱动。”“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商业上的理由,它可能是找不到的,因为划不来。”
什么是他和团队的好奇?他回答,“对AI能力边界的好奇。”“从远处说,我们想去验证一些猜想。比如我们理解人类智能本质可能就是语言,人的思维可能就是一个语言的过程。你以为你在思考,其实可能是你在脑子里编织语言。这意味着,在语言大模型上可能诞生出类人的人工智能(AGI)。从近处说,GPT4还有很多待解之谜。我们去复刻的同时,也会做研究揭秘。”
“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或许不能单纯用钱衡量。”
“务必要疯狂地怀抱雄心,且还要疯狂地真诚。”
依靠量化投资收获的雄厚资金,以及坚实的人才团队,“深度求索”为热爱疯狂了一把,反而赢在了大厂的前面。
也许我们更应该发问的是,当未出圈的梁文锋或者“梁文锋们”用这样的语言传递他们的热爱时,或者当他们失败时,我们能否听到,能否包容。
什么是打造创新型组织的必要条件?“创新需要尽可能少的干预和管理,让每个人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和试错机会。创新往往都是自己产生的,不是刻意安排的,更不是教出来的。”梁文锋的回答对城市如何让创新发生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深度求索”,呈现出科技型企业中很罕见,却被越来越多人向往的发展范式。人工智能领域是当今时代最富活力和前景的领域之一,放眼我们正在经历的科技大时代,绿色能源经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生物医药、新消费、内容产业以及航天和深海领域,都在以变革的速率拓展疆界,活跃其中的企业千娇百媚,有的可能着眼于借助商业的杠杆改变更多人的生活,有的不问结果纯凭好奇探索最终的边界,还有的致力于原始研究,在默默无闻中刷新人类的认知……
南京的独特就在于,几乎上述所有类型、在大部分新经济领域,全都能在南京找到对应企业或机构,相当一部分已经跑在行业前列,或者成为头部。
既要对新经济黑马代表的科技时代精微却深刻的变化保持敏锐洞察,又要透过众声喧哗对“长坡厚雪”的原始创新重大技术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
当被置于多重关注之中,焦虑会被几何级放大,短板也会变得格外醒目。众多评论,流露的恰恰是对南京这座城市的倚重。
从“你们南京”走向“我们南京”
在这场因“深度求索”语言大模型引发的城市反思中,众多网友再次提到“强省会”。几座经常被网友用来和南京对比的城市,都是全省有倾向性扶持的“强省会”城市,十三市都在全国百强榜单上的江苏,十三市都不弱。
就在争论正酣之际,有网友贴出近日来自四川的党媒报道。报道指出,成都要“省市同题共答、同向发力,推动成都强化‘极核’功能,紧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新目标”“推动成都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要进一步健全省市协同推进成都高质量发展机制,省直各部门要积极出谋划策、主动下沉服务”……
早有专家指出,什么时候让省内兄弟市、让周边朋友圈口中的“你们南京”变成“我们南京”,南京就算成功了。
在副省级城市中,面积偏小的南京,其中心城市发展路径,不是以规模扩张迅速做大城市,一举做大经济规模,而是在提升经济密度中做大经济总量,在完善功能品质中提高城市能级。
“南京干部最需要的是一股干劲,一种锐气。”这些网友的评价值得重视。洞察变化、保持定力,在关注的目光中坚毅前行,这是一座城市吸引新经济新技术合伙人的最好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