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2月11日报道(文/彭茜)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突破正在为历史学和考古学发展带来新契机。尘封千百年的文物古迹,与未来感科技跨时空携手,一门名为“数字金石学”(Digital Epigraphy)的新学科由此诞生。“数字金石学”指的是利用AI等先进技术,对金属、石碑、陶器甚至骨头等上面铭刻的古代文字及其相关资料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分析与展示。与传统人工处理方法相比,精度和效率大大提升。
深度思维公司(DeepMind)与威尼斯大学等机构联合开发出AI系统Ithaca,利用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分析受损的古希腊石碑铭文。历史学家在与Ithaca合作修复文本时,准确率高达72%,体现出人机协作(human-machine collaboration)在历史解读、年代考据方面的优势,研究成果登上学术期刊《自然》。深度思维公司将该工作称为利用AI“预测过去”(Predicting the Past)。
在中国,“数字金石学”正助力甲骨文(oracle-bone inions)研究。腾讯联合安阳师范学院等共同打造“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Oracle Bones Corpus),发布全球首个甲骨文多模态数据集(Oracle Bone Inions Multi-modal dataset);微软亚洲研究院与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合作开发基于自监督学习的甲骨文校重助手Diviner,简化浩如烟海的甲骨文“重片”鉴别工作。
近年来,AI与古文字学(paleography)结合的跨学科研究越来越多,还产生了数字古文字学(Digital Paleography)和计算古文字学(Computerized Paleography)、古代语言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for Ancient Languages)等交叉方向。
此前还有研究团队利用AI揭开上古卷轴赫库兰尼姆(Herculaneum papyri)的神秘面纱。这一纸莎草卷轴(papyrus scroll)在公元79年的维苏威火山爆发(Mount Vesuvius)中被掩埋碳化,18世纪才出土。研究团队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分析出卷轴的2000多个字符,首次解读出单词“porphyras”,即古希腊语的“紫色”。
可见,AI并不是个“偏科生”,未来它不仅将继续助力科学(AI for science),还将深度助力人文(AI for huma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