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2月12日讯(记者 姚嘉惠)在具身机器人技术革命席卷全球的当下,深圳以创新势能引领产业变革。根据《2023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发布),深圳作为中国机器人产业核心集聚区,2023年机器人产业规模达1797亿元,集聚大疆、优必选等超1600家机器人企业,形成覆盖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到场景应用的全产业链条。深天使基金近期披露的第二批“梦之队”企业进展,标志着深圳在具身智能领域实现关键突破。
构建机器人产业“热带雨林”生态
在深天使基金资本赋能下,深圳机器人企业正从技术追赶者跃升为赛道定义者。据工信部《2023年机器人行业运行情况》,深圳工业机器人本体产量占全国19.7%(近1/5),为智元机器人千台量产突破奠定产业基础。优艾智合在半导体领域的毫米级搬运精度,则依托深圳占全球71.3%的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份额(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数据)及58.6%的全球服务机器人产能(高工机器人研究所统计)构建的精密制造生态。值得关注的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数据显示,2021-2023年深圳机器人领域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7.9%,在柔性关节、多模态感知等关键技术方向已形成专利护城河。
(深圳众擎机器人 图片来源:深圳天使母基金)
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
中国连续九年稳居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据中国电子学会《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1212亿元,占全球53.8%。在《“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下,全国形成三大产业集群:上海张江的医疗机器人、苏州以259台/万人的工业机器人密度(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领跑全球、北京亦庄的仿生机器人均展现差异化优势。政策层面,工信部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均将机器人纳入重点产业规划,46个专业机器人产业园投入运营(赛迪顾问统计),构建完整产业生态。
中国路径突破技术壁垒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显示,202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55.8万台,其中中国贡献29.1万台(占比52.1%)。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报告指出,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国产化率分别达38.2%、47.1%、49.8%,综合国产化率突破45%,逐步打破日德企业“卡脖子”环节。
在具身机器人新赛道,中国依托庞大应用场景加速创新:美团日均超10万单的无人配送、比亚迪工厂2万台在岗机器人等实践,为技术迭代提供独特试验场。全球科技巨头亦加速布局,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开启预购、英伟达推出机器人开发通用模型,凸显产业正进入关键窗口期。
(图片来源:特斯拉官网)
深天使基金合伙人表示:“深圳正通过‘政策引导基金+市场化子基金’的创新模式,构建覆盖天使轮到Pre-IPO的机器人投资生态。”随着具身智能成为全球科技竞争新高地,深圳机器人军团在资本赋能下的集体突围,或将催生新一代全球机器人产业的中国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