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坦率地说,刚开始听说要干这件事的时候,在一个内部研讨会上,我有点兴奋,但也是有一点疑虑的。
总担心好心办坏事,也担心中途戛然而止,更担心其中的不公,挫伤了科学家们的积极性。
说的,就是“科学探索奖”。
9月23日至24日,第五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暨第三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在广东深圳举行。
请注意:第五届。
算起来,5年来,已有248人(一般每年是50人),拿下“科学探索奖”。他们每人,5年内将获得30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
至于奖金用途,他们完全自由支配。
我总觉得,5年来做成这件事,不容易,非常不容易,可以说创造了奇迹。
很有意思的是,这个奖项的初衷,就是鼓励科学家,探索不可能的事,去创造新的奇迹。
从两个层面看吧。
第一个奇迹,支持了一大批真正有作为的青年科学家。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
人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家就是最重要的人才。
可以说,过去5年,“科学探索奖”资助了一大批中国最具探索精神的青年科学家,创造了一大批激动人心的成果。
在这248位获奖人中,共有7位研究成果,从“古基因组揭示近万年来中国人群的演化与迁徙历史”,到“自供电软机器人成功挑战马里亚纳海沟”、“深度解析多器官衰老的标记物和干预靶标”……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另有2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科学类知名刊物CNS(《细胞》、《自然》、《科学》)共发表论文29篇,共有839篇SCI论文,向腾讯基金会或“科学探索奖”致谢。
我们想一想,如果“科学探索奖”,资助的都是一批平庸之才,会是这样的结果吗?
绝对不可能。
5年来,发现这些科学家,资助这些科学家,促使他们更大进步,这确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科学探索奖”,做到了。
第二个奇迹,没有出现不公开不公正的乱现象。
我们也不用回避,在一些哪怕是重大奖项中,我们最头疼的,往往还不是钱,而是一套公正公开的选拔制度。
在一个比较讲人情的国度,这件事的难度,我相信,大家都心中有数。
这也是在这个大奖设立之初,我最大的担忧。
但5年来,“科学探索奖”用事实,逐步解除了大家的疑虑。
那是就靠制度来说话,确保整个过程的公正公开。
5年来,有超过1300位各国院士,50多所著名高校校长参与“科学探索奖”的提名、推荐、评审。仅在提名推荐阶段,就有40多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国际大奖得主参与其中。
推荐,是确保质量;回避,更是制度保障。
据介绍,现在的评审,每个申报人都能得到充分的细分领域专家的意见,回避关系设置得也更为严格,师生要回避、亲属要回避、同事也要回避,而且,论文合作也需要回避。
而且,对评审过程中“打招呼”的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谁“打招呼”谁就“出局”。
今年的一个特点,除了出现了首个外籍非华裔科学家外,还有只有48个获奖者,这也是“科学探索奖”设立以来,第一次未满额资助。
为什么?
“科学探索奖”执行委员会介绍,因为在评审中充分坚持了“宁缺毋滥”的原则,实事求是,以人为本。
评奖,科学家说了算;奖金,获奖人说了算。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说,5年来,他也在不断观察“科学探索奖”,最后他发现:“科探奖由科学家主导,非常公正,且奖金使用由获奖者自由支配,是现有科研奖励体系之外非常重要的一支补充力量。”
“国内很多奖项是鼓励已取得的成果,科探奖则是去发现更多优秀人才,鼓励年轻人去探索。科探奖非常纯粹,就是鼓励探索,奖励有潜力的人。”他说。
非常纯粹!
这就对了。
科学家又是怎么看“科学探索奖”?
我相信,100人眼中有100个哈姆雷特,100个人眼中也有100个“科学探索奖”。
获奖科学家的看法,我觉得,也最有看头。
武汉大学教授宋保亮,是2019年生命科学领域获奖人。作为首届获奖人,他就感叹,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科学探索奖”。
第一个是高水平。获奖人基本上是领域里公认的做得最好的一批人。
第二个是尊重科学。它可以让科学家对经费进行自由支配,做什么研究都行,并没有太多项目上的限制。
第三个是公平。这也就是使得科学探索奖成为这个领域里公认的、口碑非常好的、有巨大吸引力的一个奖项。
他坦陈,正是在“科学探索奖”的支持下,他的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用他的话说,就是发现了人体的一个新的通路,可以通过干扰这个基因,使得胆固醇从胆汁排出去,进而进入肠道,通过粪便离开人体。
这个发现,将会对整个代谢领域,包括高血脂、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疾病的治疗,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他,得益于“科学探索奖”;他,更无愧于这个科学大奖。
天津大学女教授陈焱,是2020年先进制造领域获奖人。
对于“科学探索奖”,作为女性的她,选择了另外三个词。
下面是她的原话:
第一个,也是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亲切。
我感触特别深的是颁奖典礼,当时是可以让家属去的,我孩子我老公都去了。他们平常知道我在工作,是搞折叠结构的,但是头一次来见证我在工作上的成绩,在别的场合是没有这个机会的。
第二是非常强的交叉性。
我们所有的颁奖人都在一个群里,有活动也都是一起的。所以不仅能接触到我们先进制造的同行,还可以和生物、医学、数学、物理等等各个领域的获奖人一起交流,甚至是碰撞出来科研的火花,所以交叉的环境给我们一个特别好的机会。
第三个是自由。
这个奖是没有结题条件的奖,你拿了之后,只要努力工作就好了,你喜欢做什么就去做什么。特别是我这两年来申请了这个奖之后,做了机构超材料,做了机械智能,这两个新方向都对我自己的科研的后面发展起到了一个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由此,她对“科学探索奖”的意义,有着更独特的体会。她说:
它让我更自信地、自由自在地开展我自己想做的事,以前没有机会没有钱去干的事,现在可以去干了。
以前的一些申请,尤其是我们工科申请的项目,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研究目标。如果我提出做机构超材料——首先,它有超常的物理性能;其次,它可以变形,可以调控——这个申请,你在哪提出,人家都觉得饼画得有点太大。
但是科学探索奖就是要你去突破边界,去探索不可能的事。所以我觉得真的是我有底气去干这件事了。
说得好。
就是要鼓励大家突破边界,去探索不可能的事!
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奚丹就坦言,科学探索奖是一粒“信任的种子”,它是科学界与产业界彼此信任的结晶,通过发起人、评委监委和腾讯的精心护养,播撒在每一位获奖人的心田里。
信任的种子,终将开出美丽的花。
我总觉得,“科学探索奖”,对中国的历史意义,或许过10年、20年后,我们会看得更加清楚。正如诺贝尔奖对世界的影响,肯定不是在1901年,而是在很多年之后,乃至于今天。
从物质到精神,简单而言。
1,获奖科学家还年轻,还没有功成名就,多少还有些生活的压力,但这笔不菲的奖金,可以让他们摆脱经济的压力。
2,他们就可以心无旁骛,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以我们国家的机会和他们的才智,不排除在未来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3,这更是一种激励,毕竟,这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个大奖,将激励更多的青年人投身科研、开拓创新,甚至改变青年科研的生态。
在首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上,杨振宁先生曾说,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一生有两个“最困难”时期,一个是做研究生的时候,一个是得了博士学位之后的5-10年。“科学探索奖”特别关注第二个“最困难”期,“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计划。”
什么是真公益?
我觉得这才是真公益。
最后,重复以前的一些呼吁,我个人的一些新的思考。
第一,获奖科学家,千万别捐献。
不是我不支持捐献,那些老科学家,哪怕一生清贫,拿到大奖后,第一时间就捐献出来,我特别特别感动,他们的情操和境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但我更希望,奖励就是奖励,就是要鼓励获奖者自由支配,最好就不要再捐献出去。如果捐款形成惯例,这就会给其他人无形的道德压力。
还是那句话:中国科学家,你心安理得享受这笔钱,其价值不比你捐献低多少。
第二,还是要持续做下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包信和就说,“科学探索奖”已经做了五年,但还不够。
为什么?
“因为要对社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不是一时半时的事,需要多少代人的坚持。目前科探奖选出来的获奖人,都是相应领域大家比较认可的佼佼者,所以也希望这个奖能够一直做下去,进而影响社会,带来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回顾“科学探索奖”五年历程,核心价值还在于探索出了一个企业出资、科学家主导、基金会运营的创新机制。
今天的中国,高度重视科研,腾讯响应了国家号召,成为有益的社会力量补充。从这个角度说,中国需要更多杰出的科学家,也需要更多的腾讯和更多的马化腾。
第二,千万千万,不要砸了公正的招牌。
这也是我特别认同“科学探索奖”的原因,就是要公开公正,就要有一套好的选拔制度。
而且,这还只是5年,后面还有更长的10年,50年,100年,要持续不断地公正下去,要把公正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宝贵。
假以时日,那就会有更多的创新,更多的奇迹。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需要更多有大作为的科学家,我们需要创造我们的新的传奇。
事非经过不知难,但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应该有这种底气和自信。